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做小明的男孩,他非常聰明但有點自負。他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人,沒有什么問題是解決不了的。有一天,小明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看著小明,微笑著說:“小朋友,我聽說你自稱聰明過人,那你能回答我一個問題嗎?”小明得意地說:“當然可以!我無所不能!”智者拿出一塊石頭,遞給小明,笑問道:“請問這塊石頭是重還是輕?”小明一看,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了,他拿起石頭,用力把它拋起,然后用手指輕輕一戳。他自信地回答:“這塊石頭很輕!”智者微微一笑,說道:“小朋友,你的確聰明,但這并不代表你對問題的理解是完全正確。請再仔細思考一下。”小明愣了一下,他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他想了很長時間,終于認識到了智者的意思。他認真地說:“智者先生,我明白了。這塊石頭就是它自身的重量。它既不輕也不重,只是石頭而已?!?br>智者滿意地點點頭,稱贊道:“小朋友,你的答案是正確的!你學會了看問題本身,而不是憑空臆斷。只有善于思考,并抱著虛心的態(tài)度,我們才能拓展自己的智慧。”小明被智者的話深深感動。從那以后,他學會了謙遜和虛心,并明白了真正的智慧不僅僅是知識的儲備,更是能夠看待問題的獨特角度和態(tài)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聰明并不只是指知識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怎樣去運用和靈活思考。只有擁有謙遜的心態(tài)和虛心的態(tài)度,我們才能不斷學習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