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常用的利水除濕的偏方
利水除濕類藥物以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水液代謝,促進水量排出,以及治療水濕證候為主要作用,所謂水濕證候,主要包括小便不利、水腫、淋癥、腹水、痰飲、濕溫、黃疽、濕瘡、帶下等病癥。①車前草車前草為車前草科植物車前和平車前的全草,內(nèi)含車前甙,桃葉珊瑚甙及車前果膠等。藥理試驗證明:車前草煎劑有調(diào)節(jié)胃分泌的功能;有使氣管內(nèi)分泌增加而具有明顯的祛痰作用;對致病性皮膚真菌及某些致病菌都有抑制作用。中醫(yī)認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肝明日,利水通淋,止咳化痰,適用于小便不通、淋濁帶下、尿血、咳嗽多痰、暑濕瀉痢、濕痹等。用量:一般3—9克。②石韋石韋為水龍骨科植物石韋和廬山石韋或有柄石韋的葉片;內(nèi)含黃酮類化合物;石韋全草,尚含皂甙,蒽醌類,鞣質(zhì)等;石豐有明顯的鎮(zhèn)咳、祛痰及平喘作用;有利尿和消腫作用,臨床上用于治療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療效明顯。用石韋葉水煎服或用開水沖泡,代茶頻飲,對治療急、慢性腎炎及腎盂腎炎有顯著療效。中醫(yī)認為,其性涼,味苦、甘,功能利水通淋,清泄肺熱,適用于淋痛、尿血、尿路結(jié)石1、腎炎、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痢疾等。用量:6—9克。③金錢草金錢草為報春花科植物過路黃的全草,內(nèi)含酚性成分,甾醇、黃酮類,氨基酸,膽堿鉀鹽及揮發(fā)油等;藥理試驗證明,金錢草有利膽作用,同時使膽道括約肌松弛,易于膽管內(nèi)泥沙狀結(jié)石排出,膽管阻塞和疼痛減輕,黃疽消退;金錢草還有利尿和治療尿道結(jié)石的功效;此外,金錢草有使冠狀動脈、腦和股動脈以及腎血流量增加的作用,對急性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加之金錢草能增加肝、膽汁的分泌,從而加速膽固醇的排泄,所以金錢草對治療冠心病及腦血管硬化癥應是頗具療效。中醫(yī)認為,其性平、味微咸,功能清熱利尿,清腫解毒,適用于濕熱黃疸、水腫、膽結(jié)石、腎結(jié)石、膀胱結(jié)石、反胃噎膈、水腫膨脹等癥。用量:一般為30克左右。④澤瀉澤瀉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塊莖,含多種二萜類成分,包括兩種澤瀉醇,兩種乙酸澤瀉醇酯和表澤瀉醇,還含揮發(fā)油、少量生物堿、膽堿、卵磷脂等;藥理試驗證明,澤瀉有顯著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和輕度的降壓作用;有明顯降低血液膽固醇、甘油三酯和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有抗脂肪肝作用和明顯的利尿作用。中醫(yī)認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利水,滲濕,瀉熱,適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嘔吐、瀉痢、痰飲、腳氣、淋病尿血諸癥。用量:6—-9克;但陰虛無濕熱者忌用。⑤茯苓茯苓為多乳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合卜茯苓多糖,三萜類化合物,茯苓酸,乙酰茯苓酰;麥角甾醇,膽堿,卵磷脂等;能改善神經(jīng)、消化、循環(huán)、呼吸等功能,且能降血脂,抗腫瘤,在治療神經(jīng)衰弱、失眠以及消化不良、脾虛泄瀉等方面確有療效。中醫(yī)認為,其性平、味甘、淡,功能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適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食少便清,心悸失眠等癥?!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載:“久服安魂養(yǎng)神,不饑延年”;唐代藥王孫思邈也說:“茯苓久服百日百病除”。宋代蘇東坡對茯苓的保健益壽價值甚為推崇,專門寫了《茯苓賦》。用量:一般為9—12克,但陰虛津液枯乏者不宜用。⑥茵陳茵陳為菊科植物茵陳蒿的幼嫩莖葉,內(nèi)含揮發(fā)油,綠原酸,咖啡酸,多種菌陳色原酮及多種黃酮類,尤其是具有利膽作用的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藥理試驗證明:茵陳有明顯的促進膽汁分泌和排膽作用,以及保護肝臟的作用;有增強心肌收縮的能力,增加冠脈血流量和顯著降低血壓及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還有明顯的解熱。平喘和利尿作用。中醫(yī)認為,其性涼,味苦、辛,功能清熱利濕,利膽退黃,適用于濕熱黃疸、肝炎1、小便不利、風癢瘡疥等癥。用量:一般為9—15克;病重者可用24畸30克。<利水除濕>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