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枯不遂—凝水石酒
凝水石酒
[藥物組成] 凝水石 白石英 白石脂 代赭石 礬石窘石 石膏 芒硝 石楠 石葦 天雄(炮裂,去皮臍) 附子(炮裂,去皮臍) 常山 續(xù)斷 芫花 白術(shù) 防風(fēng)(去叉) 黃芩(去黑心) 黃連(去須) 大黃(炒) 麻黃(去根節(jié)) 熟干地黃 山茱萸 杏仁(湯去皮尖雙仁) 玄參 茼茹 狼毒 半夏(湯洗七遍,焙) 藜蘆 菖蒲 前胡(去蘆頭) 蜈蚣(炒) 甘草(炙) 龍膽 桔梗(判炒) 菟絲子(酒潰一宿,焙) 秦艽(去苗土) 芍藥紫菀(去苗) 白芷 遠志(去心) 卷柏
[功能主治] 治八風(fēng)十二痹,偏枯不遂,宿食虛冷,五勞十傷。
[用法用量] 每日三次,每次飲酒半小盅。
[制備方法] 上四十二味藥各一兩,判如麻豆大小,以絹袋裝,用水三斗,七月七日曲三斤,黍米三升作飯,依法和酒,以藥袋放在酒釀中,春秋七日,冬三日,夏三日,酒成。
[資料來源] 宋·《圣濟總錄》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