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已將這個詞匯淡忘了。早些年往往有一些剃了光頭,穿了袈裟,拿了缽盂的人,穿梭于各大居民區(qū),逐戶化緣。這些人剛開始神情若仙,談吐不凡,而且往往以老衲自居,哪怕他只有30歲。一旦化緣不成,則緣飛緣滅,兇相畢露。一年夏天去過一個很有名氣的寺廟,正當我被宏偉的千手觀音像深深的震撼時,一個戴著墨鏡的和尚打著手機風塵仆仆的從我面前拂過;還有一次去過一個沒有名氣的寺廟,院內(nèi)的大墻上赫然是:普及一胎,抵制二胎,消滅三胎。
然而假的究竟不是真的,真和尚精通佛理,看破紅塵,他們的很多思想行為影響著塵世中的我們。比如在不久前的高三動員大會上老師是這么講的:哪位同學學習的時候能坐得住,能心無雜念,成績就能搞上去。以前我不相信這東西,因為比如植物人就很能坐得住,且心無雜念,可惜成績沒搞上去腦力先搞下去了?,F(xiàn)在看來要修成正果就需真像和尚一樣避世高蹈,隱姓埋名。中國禪宗第五祖弘忍大師講:大廈之材,本出幽谷。大意是建造大廈的木材,本來就出自幽深的山谷,不會在人聚之處長成。因為遠離人群,不被刀斧砍削損傷,才能夠一一長成大才。
許多年前那部《大話西游》莫名其妙的把和尚置于了婆婆媽媽的境地,從此唐僧成了啰嗦的代名詞,且一蹶不振,永不超生。對此我的看法是,喜劇該有一個底線,就是別把無知當有趣。和尚招誰惹誰了?因此完全沒有必要去詆毀它,給它塑造一個與他恰恰相反的形象。南宗禪其實把念經(jīng)鄙棄為無事忙,能不開口,則不開口,因為“口是禍門,言多必失,沉默是金,靜心向禪”。相傳,佛陀曾于靈山大會上拈一枝金婆羅花示眾,大眾皆茫然,唯有迦葉尊者破顏一笑。在這拈花微笑,心心交匯之間,迦葉尊者成為傳燈一祖。可見多做多想,少說空話,才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和尚把對人宇宙的頓悟分成三個境界。第一境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形跡”。這是描寫尋找真理的本體不得的情況。其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是描寫似已悟道而實未了悟的階段。最高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說在瞬間中得到了永恒,剎那間成終古,超越思慮執(zhí)著后顯示出的澄明境界。如果講我們的高一高二分別處在第一第二境的話,那么高三就是該到第三境界的時候了。當然郁悶和茫然是有的,因為現(xiàn)世有許多的矛盾和不公??上У氖?,從原始人出現(xiàn)貧富分化后,人類社會不再公平。憤世嫉俗的人像一只反過來蜷縮的刺猬,用自己的刺折磨自己。因此學習和尚的看破紅塵吧!即使不出家,曠達些也是好的。
電影《食神》里有這樣一句臺詞,大意是:世界上根本沒有食神。只要用心燒飯,每個人都是食神!雖然邏輯上講不通,但套用一下還是可以的,那就是,世界上根本沒有和尚。只要用心做事用心領悟人生,每個人都是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