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物理小知識(四則):
飛行的孫悟空是怎樣拍攝的?《西游記》是大家比較熟悉和喜歡的電視劇,其中孫悟空給人們留下美好的印象,但是善于思考的觀眾一定會問,孫悟空的“騰云駕霧”是怎樣拍攝出來的?下面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平時我們所說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的,
是相對于我們假定不動的參照物而言的。如果我們坐在封閉的火車廂里,那么我們將無法知道火車究竟是靜止的還是勻速行駛的,只有拉開窗簾,
看到鐵軌旁的樹木、村莊等參照物時,根據(jù)它們的位置是否發(fā)生變化,才能判斷出來。利用運動相對性,我們就可以拍攝孫悟空的“騰云駕霧”鏡頭了。
如孫悟空“騰云遠去”的鏡頭先分別拍攝孫悟空的動作鏡頭和景物鏡頭,然后將兩組畫面放在“特技機”里迭合,迭合時迅速地移動背景上的白云和山河湖海作參照物,用攝像機把它們拍攝下來??措娨晻r,觀眾以白云和山河湖海作參照物,于是便產(chǎn)生了“騰云遠去”的效果。
小轎車后窗玻璃上為什么有細條?冬天,小轎車內(nèi)外的溫差比較大,里面熱,外面冷。坐在車里面的人不斷呵出的水汽往往在車窗玻璃上凝結(jié),形成一層白白的霜花。這樣,車外的景物就看不清楚。然而,駕駛員在行車、倒車中需要隨時知道車后的情況。怎么辦呢?人們把小轎車的后窗玻璃做成雙層,里面帖上帶有一條條電阻絲的薄膜,通電后電阻絲發(fā)熱,凝結(jié)在玻璃上的霜花,隨著玻璃溫度的升高就會融化蒸發(fā)掉。所以小轎車后窗玻璃上的細條,實際是一件特制的電熱除霸器。有了它,即使天氣再冷,從小轎車里向后看時,外面的景物都能一目了然。
做腦電圖要通電嗎?為了診斷病人腦子的疾病,醫(yī)生常給病人做腦電圖。做腦電圖時,是不是要給腦子通電呢?其實不用。原來腦子本身就像發(fā)電機一樣,能發(fā)出電來,只是產(chǎn)生的電壓太微弱,只有1微伏左右,很難測出。所以,做腦電圖時,醫(yī)生總是再用腦電機把病人的腦電壓放大一百萬倍以上,這樣差不多有1伏左右,跟一節(jié)干電池的電壓接近,然后把放大的腦電壓描繪在記錄紙上,從而得到腦電壓曲線,也就是所謂的腦電圖了。
會變化的“物重”:在學習了有關以后,同學們可能知道物體自身的重量不是一成不變的,即有時候“失重”;有時候“超重”。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挛矬w重量的變化呢?別急,我們先來看下面一個故事:從前,曾經(jīng)有這樣一件事:一個商人向荷蘭漁民購入5000噸青魚,裝在船上,從荷蘭一個城市運到靠近赤道的非洲城市——馬加的海港去。到了那里,一過磅,發(fā)現(xiàn)青魚少了將近19噸。奇怪!到哪里去了呢?被偷走是不可能的,因為輪船沿途并沒有靠過岸。在當時大家都無法揭開這個秘密,現(xiàn)在我們終于知道它的原因了:原來這是地球引力跟我們開的玩笑。由于地球是稍帶橢圓的,它的南北極的半徑要比赤道半徑小20公里。半徑越小,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因此,在荷蘭的五千噸青魚,運到靠近赤道時,青魚的重量就自然變“輕”了。除此之外,物體重量的變化情況還很多呢!如在高山上,要比平地上輕一些;在赤道上比兩極輕一些;在水里比在陸地上輕的多,等等??梢韵胂?,如果飛到地球引力達不到的高空區(qū)域,在那里根本沒有重量了,因為在那里地球的吸引力很小。但是,不論怎樣變化,物體的質(zhì)量卻不會變化!
怎么樣,現(xiàn)在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吧!其實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只要大家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它們,并且與理論相結(jié)合,就可以找出正確的答案。相信你今后遇到類似的問題時,不要“束手無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