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愛玲《更衣記》
似乎已經(jīng)很久沒有讀張愛玲的作品了,頓時覺得對于她很陌生??僧?dāng)我再次獨到,卻有種思想被顛覆的感覺。(當(dāng)然只是對張愛玲而已。)
記得是上學(xué)期吧,讀過一次《更衣記》的,當(dāng)時感觸還頗多,認為張愛玲對中國十七世紀(jì)末到十八九世紀(jì)的服裝了解得夠深入,也將那個時期國人的服裝的轉(zhuǎn)變描述得很詳盡。殊不知,她是很愛服裝的吧。
而如今,再次讀《更衣記》,讀出的感受與上次相比簡直是滄海桑田。
張愛玲做女人做得太真,也可以說她做人做得太真。從未有一個人讓我看透人性——唯有她。她的腦中:一半是優(yōu)雅,一半是污穢;一半是高尚,一半是卑鄙;一半是聰慧,一半是愚笨。正如有人評論她那樣:一個很聰明的人,同時是一個很笨的人。也正如她自己評論自己的那樣:從小被視為天才,現(xiàn)實社會中卻等于一個廢物。
不知為何能從這篇《更衣記》中看出張愛玲的那一面——與她從前在我心目中很高尚那一面所對立的。甚至我不知用什么詞來形容她的語言,或許是粗俗,或許是狂妄,又或許只是因為太真實。
因為我不想非要在一面與另一面中間劃出一道明了的界限,所以我不知道我是辯還是不辯。
其實我一直是喜歡張愛玲的,我認為她是一個真正的女人,她也是一個真正的人。她的語言,毫無拘束,似乎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然而,她的這種無拘束,卻不是一種放蕩不羈,這與李白的豪放是完全不同的;她的文章,我不太懂,似乎是在寫自己,卻又像只是在虛構(gòu)。不過魯迅的文章我也看不懂,可這兩種“不懂”又是截然不同的。魯迅的文字太深沉,思想太高深,我還無法領(lǐng)悟;而張愛玲的是朦朧,如一片亦青亦藍的迷霧;她的愛情,我無法理解,是她太癡迷、太執(zhí)著,還是他太狠心、太濫情?十五歲的差距,是一種忘年之交,但與孫中山和宋慶齡的二十七歲之差距更是相差甚遠,一種是幸福,而另一種是無邊的痛苦。
以前總會想:是什么讓張愛玲這樣?或許后來的我變得有些無情,我不再去關(guān)注那些奇聞軼事,而只求做好自己,可由于內(nèi)心對于知識的探求,又讓我不得不去重新關(guān)注我所喜歡的一切。這才使我不至于禁錮了自己,自己想做的,就去做吧。
也許是在張愛玲身上學(xué)到了一種執(zhí)著:見了棺材也不落淚,撞了南墻也不回頭,哪怕人生的磨練是一把鋒利的劍,也要執(zhí)意抓住,哪怕被割的鮮血直流,也絕不放手。只要心中有追求,終有一天會懂,身后那些痛,都不算什么。
正是由于矛盾,才難以讀懂張愛玲。一面是天使,一面是惡魔。在《更衣記》中最受感觸的一段話:“中國人不贊成太觸目的女人。歷史上記載的聳人聽聞的美德——譬如說,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將它砍掉——雖然博得普遍的贊嘆,知識階級對之總隱隱地覺得有點遺憾,因為一個女人不該吸引過度的注意;任是鐵錚錚的名字,掛在千萬人的嘴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氣里生了銹?!?/p>
我其實不懂張愛玲那么寫的緣由??墒?,當(dāng)我看到巴金也曾在作品中提到過那個砍掉胳膊的女子時,他對于她滿是贊嘆,烈性女貞。張愛玲卻是不太贊嘆這種女子的。
越是有感觸,就越是覺得讀不懂。她是對中國古代女子的同情,還是認為女子出眾那么堂而皇之的途徑她也反對?
總之,我不知道是否讀懂了她的一字一句。
總之,我可以選擇——不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