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最后的武士》這部電影,我的內心充滿了東西方文化的沖撞,我不禁覺得中國與日本的命運和歷史是何其相似,但卻又那么的截然不同。
電影的時代背景是明治維新——一個對于日本來說絕對不容忽視的歷史階段,全面西化是維新的一個主要主旨。自1854年“黑船事件”日本被迫開國以后,全面滲入的西方文化和資本主義架構的體制與傳統(tǒng)的舊體制下的武士文化產生了激烈的沖突。同時日本不甘受制于人,想與各西方列強分庭抗禮,于是西方文明與日本殘存的舊文明于19世紀末的日本開始了激烈的斗爭。而后來明治維新的的確確是成功了,日本躋身為世界強國之列。
對于中國人來看,日本曾經(jīng)是一個多么熟悉和相似的國家,都有著相似的儒家和佛教等東方文化。但是在日后的20世紀兩者之間的距離卻是那么的遙遠。為什么?是當時的中國缺少有識之士?是中國缺少資源?還是我們缺少些什么了?這真的很難回答。突然我想起了一個詞——科學技術。電影中武士們對著日本近代新軍近乎自殺的萬歲沖鋒,這簡直就像擺在近代火器面前的一場屠殺。落后就要挨打,拳頭才是硬道理。所以,我明白了日本人為什么想千方百計的脫亞入歐。因為他們不僅不想被人欺負,他們還想欺負別人。
相對于,清朝的中國,我們也是實行過“維新”,可惜不夠百日就流產了。他們也建立過新軍隊,可是他們的戰(zhàn)斗力卻怎么也比不上列強。一直到20世紀中期,中國怎么也無法將自己的國家與現(xiàn)代科技磨合起來,一直處于內戰(zhàn)和被侵略的階段。記得臺灣作家柏楊說過:“日本人學什么都像,可東西傳來中國,就什么都變了樣”。其實中國人學東西很快,同時也很聰明,只是當時人們會被一些誤解的思想無形的束縛住。中國人受儒家思維影響很深,里面有很多好的思想,也有部分腐朽的思想,同時人們也容易將一些好的東西誤解掉。例如:儒家講求“明哲保身”,這本身就很好,以正確的行為準則來保證自身的名聲??墒沁@經(jīng)常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官僚所利用,所謂的“明哲”,在他們的心中早已變成保證自己的私利不受侵害的借口。當時的一國之首慈禧太后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動用北洋艦隊的軍費來為自己修建豪華宮殿,一邊獨享太平盛世,一邊置國家于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國家,怎么維新也是維不出光明的。相比日本,從電影中的描述就可發(fā)覺境況就大大不同,統(tǒng)治階層基本接受西方的先進理念,克服封建舊思維,自上而下地去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他們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決心,是不甘落后,甘于革新思維,敢于面對自己弱點,得罪反對勢力的決心。因為他們相信這是符合歷史規(guī)律的,有利千秋萬代的。反觀當年的清朝,不乏有識之士,可權力只集中于部分無德無能的慈禧之輩手上,就是缺乏改革圖強的決心?。?/p>
日本的彈丸之地鍛造了其國民的團結一致、富有決心的國民性,因此日本是一個富有戰(zhàn)斗力和前景的國家。由此,我以前總在深思,我們中國會不會總因那“地大物博”的特殊國情而使國民陷入缺乏危機感、慣于窩里斗的文化怪圈?現(xiàn)在我相信不會,我相信那段不堪的日子早已過去,今時非彼刻,我們的人民和國家早已站起來了,對于外來文化,我們已經(jīng)走過了盲目吸收的狂熱期,早已進入冷靜思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性思考階段。望著電影中武士與現(xiàn)代武器的廝殺,我想到歷史總是具有相似性的,可能再次發(fā)生時的地點已不在日本,但是發(fā)生的形式可能會變得更先進、更可怕。我相信,每當中國人面對國家傷心的歷史的同時,心中總醞釀著一個強國夢。因此,我們不能將歷史再度重演在自己身上,我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將自身文明推進向前,通過文明不斷得到提高,使我們國家變得更強大,人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