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當今世界的車水馬龍,“懷才不遇”這個詞,貌似已經(jīng)沒了蹤跡。打開報紙,總是令人一個不小心,便發(fā)現(xiàn)了有關大學生失業(yè)問題的文章。這些被扣上“高分低能”的時代驕子們,熬得十年寒窗苦,卻為何,像外星生物一般,無法適應這個社會?不想把他們當做酒足飯飽后閑暇時光的交際手段,不想看到未來的自己,也會像他們那樣,在茫茫人海之中,徹底沉淪。我不懂,但不可否認,十年苦讀,只是在寒窗下的。窗外的春意早已暖開了花,而窗內(nèi)的人們,卻依然感受著寒風的蕭瑟。我真的不懂。
記得有一次在回老家的路上,父親正和我聊著他兒時的往事。割麥子,收玉米,忙不盡的農(nóng)活,數(shù)不清的艱辛,好像是我們這一輩人無法觸摸到的已滅絕了的東西。他告訴我那才是真實,他那個年齡所得到的,要比我們現(xiàn)在得到的東西有用的多。我一向是鄙夷這種說法的,我相信知識,這是一種時代的信仰吧。沒有了知識,如何在社會上立足?沒有知識我相信是可悲的。務農(nóng)與義務教育,我本能的會選擇后者。到了老家,父親便把我拉進田地,扔給我一把鐮刀,讓我割麥子。這份看似簡單的工作,卻讓我如臨大敵。我的手確實太嫩了點,很快,麥子沒割掉幾棵,手卻被麥子桿拉爛了。也許是吧,只有自己動手去做了,才發(fā)現(xiàn)凡事本不容易做成。我頂著知識分子的帽子下了地,卻被勞動人民沸騰的血液澆了個透心涼。母親事后很嚴肅的對我說,學習理論知識很重要,但是,能夠親手做成一件事,也很重要。哦,連割麥子都不會的我,怎么能夠在社會上干好自己的事情呢?
我們的任務好像就是看。連我們崇尚的知識,也要被父輩們加上一個修飾,“書本上的”。我們懂得很多理論,明白許多道理。可我們就是做不好。我們只是看。沒有自己親身去,沒有自己腳踏實地的動手,看到的,和摸到的,那是迥然不同的??梢钥隙ǎ瑳]有了實踐,我們的理論知識,就是空談。其實這已經(jīng)在古代,便被古人驗證過了。
戰(zhàn)國中期,秦國名將白起,率領秦軍六十萬征趙。趙國趙括,帶兵與其相對。可是趙括雖有名將風范,飽讀兵法,其父趙奢也是能征善戰(zhàn)之輩,但他實在是無真才實學,只有紙上談兵之能,最終落得千古罵名,卻也成就了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zhàn)。這絕對是一個天大的諷刺。研究兵法無過,可是“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在戰(zhàn)場上馳騁過,如何明白金戈鐵馬的肅殺之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磥?,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的唯一標準。遇見事情要多動手,勇于實踐,才能再一次又一次的歷練中取得進步,豐富自己,提高自己。那些怨天尤人的大學生哥哥姐姐們啊,你們,實踐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