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向來是受人追捧的,自然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我們可以從中讀出蘇東坡的豪放樂觀,于逆境中綻放光芒,處塵世而不染其身,這種自信并不拘于時的精神,是史書所發(fā)揚的,對于每一個中華文明的傳承者,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蘇東坡傳》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注重描寫傳主蘇東坡與時代政治風雨的關系。林語堂認為,蘇東坡與王安石變法的沖突,“決定了他一生的經(jīng)歷,也決定了宋朝的命運”。因而,他盡力描述了王安石的變法情形和蘇東坡對它所持的態(tài)度。他除了肯定王安石的個人修養(yǎng)好不貪污,不好色,文章出色,思想創(chuàng)新,口才絕佳,是能干的行政人才外,也認為其“改革的動機不容置疑”,某些改革措施也是好的,如青苗法“計劃本身完善合理”,免役法是“最好的新政”等等??墒?,他更是認為王安石的改革是失敗的,產(chǎn)生了“悲慘結果”。而其原因在于實行“變法”過程中,出現(xiàn)了事與愿違的情況。譬如,實施青苗法時強迫農(nóng)民貸款,甚至由富人貸款后向農(nóng)民放高利貸,結果給農(nóng)民帶來了災難。又如實施免役法時,“政府的興趣在稅收,人民免役的福利完全被保甲法所抵消,保甲法強迫服役,比征兵更糟糕”。此外,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排斥異已,用人不當,造成嚴重后果。
同時,《蘇東坡傳》把傳主蘇東坡描寫成集儒道釋于一身的政治家和詩人。林語堂認為,蘇東坡是一位“巨儒政治家”,本質上是奉行忠君報國思想的。因而,他描寫了蘇東坡受到英宗皇后的信任之時,竭誠向她提出別人不敢說的意見,爭取“廣開言路”,促使朝廷不再實行青苗法,嚴懲政府官員貪污和無能,減少政府冗員。同時,他也描述了蘇東坡做地方官時怎樣忠于職守,政績顯著。如擔任徐州太守時,組織群眾和御軍抗洪,保住了徐州城;擔任杭州太守時,完成了杭州的供水系統(tǒng),建立公立醫(yī)院,疏通鹽道,重整西湖,平抑糧價,熱心賑災。被貶惠州期間,則關心惠州城的改善工作,修建了兩座橋,一座橫越大江,一座橫越惠州的湖泊,并曾建議廣州太守王古用竹管將泉水引入廣州供市民飲用,以減少疫病。蘇東坡這種服務于民的務實精神,是令我著實感動的,因為求真務實是我不斷追求的理想,林語堂先生正好刻畫了一個這樣的蘇東坡供我學習參考。
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才,不僅是他的才情,更有他悠然處世的儒雅風范,他種種為民為國的行為,也是我們應當傳頌后世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