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xī jiǎo | 注音 | ㄒㄧ ㄐㄧㄠˇ |
首字母 | xj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角、角質(zhì)、犀石、犀牛角、犀角質(zhì)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1.犀牛角??扇胨帲部芍破?。 2.指額上發(fā)際隆起之骨。相士以為貴相。 3.借指筍。 |
犀角rhinoceros horn:也稱“犀牛角”。系犀科動物犀牛吻上的角。它長在犀的鼻骨上,乃由皮膚的角質(zhì)化纖維構(gòu)成。犀牛按產(chǎn)地可分亞洲犀和非洲犀兩大類。亞洲犀又分印度犀、爪哇犀和蘇門答臘犀。總的說來,亞洲犀體型較小,其角也相應較小,一般長30cm左右,蘇門答臘犀的角最小,僅10cm;且纖維粗,表皮和內(nèi)肉的纖維如甘蔗的線條狀纖維。角的基民和橫切的斷口,有無數(shù)的粗點粒,稱“魚子紋”或“粟紋”。但角質(zhì)較柔韌,呈棕褐色,不透明,嗅之有濃烈的腥味。角的正前方有一凹槽,正后方有一條凸筋,俗稱“天溝地崗”。非洲犀,體大,角也較大,且有兩角,一前一后,前長后短。長角可達80~90cm。質(zhì)如水牛角,纖維比較細密,內(nèi)肉呈半透明,并比亞洲犀角脆硬,干燥后易裂,藥用價值也較低(據(jù)民國初年收藏家趙汝珍《古玩指南》,其藥效僅為亞洲犀角的1/20)。犀角硬度低,約2.25,相對密度1.29。中醫(yī)認為,犀角是珍貴的藥材,它性寒味苦酸威,功能涼血,清熱解毒,主治熱病神昏、譫語發(fā)狂、斑疹、吐血、衄血等癥。犀角自古還被我國人民視為“物之珍,國之寶”,認為它有避邪、鎮(zhèn)兇、護平安的作用。道教更將其列為八寶(火珠、銅錢、方勝、犀角、艾葉、銀錠、珊瑚、書)之一。它也是我國古代聚寶盆中必備之寶。所以用犀角雕制的工藝品(根據(jù)角的原形,多制作為“杯”狀的酒具),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