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北方的京劇曾同山西梆子、直隸梆子(今河北梆子)同臺演出,而劇目、表演等又仍保持原狀不相混合,人們稱之“兩下鍋”。
南方的滇劇,其腔調(diào)包括襄陽、胡琴、絲弦等三種,原來唱一種腔調(diào),后來逐漸變成三種腔調(diào)混合演,俗稱“三下鍋”。
“鍋”已成了“戲”的代名詞。舊時,人們常用“砸飯碗”比喻失業(yè),而就把戲演得不好、演不下去稱為“砸鍋”了。再后來,人們更是把事情辦壞了、辦不下去了稱為“砸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