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柄:麈尾的柄。借指麈尾,是古人閑談時(shí)執(zhí)以驅(qū)蟲、撣塵的一種工具。語(yǔ)出:宋 曾鞏 《東軒小飲呈坐中》詩(shī):“談劇清風(fēng)生鏖柄,氣酣落日解帶環(huán)。” 宋 葉適 《贈(zèng)鄭秀才》詩(shī):“藝圃筆鋒掃,侯門麈柄揮。何慚素車集,回繞絳旌飛?!?/p>
魏晉時(shí)期士大夫崇尚清談,又叫“麈談”,所謂“麈談”就是在高談闊論之際,手中握一種叫做“麈尾”的拂塵。
《世說新語(yǔ)·言語(yǔ)》里有下面一段文字:庾法暢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故得在耳?!?/p>
《世說新語(yǔ)·容止》里還有另一段文字:王夷甫容貌整麗,妙于談玄,恒捉白玉麈尾,與手都無分別。
王夷甫的麈尾有白玉柄,于是在小說中成了男性生殖器的指代。因“麈”與“塵”的繁體字“塵”相似,故現(xiàn)在多誤寫為“塵柄”。
多見于很多明清小說,如《八段錦》《如意君傳》《燈草和尚》等中,常用“麈柄”來表示男性的陰莖,“牝”則用來表示女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