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伐克共和國,歐洲國家
Slovak Republic (SVK)
首都:布拉迪斯拉發(fā) ┆ 語言:斯洛伐克語 ┆ 面積:49,000平方公里
貨幣:歐元 ┆ 國際電話區(qū)號:421
斯洛伐克位于歐洲中部、原捷克斯洛伐克聯(lián)邦共和國的東部,北臨波蘭,東接烏克蘭,南界匈牙利,西南與奧地利接壤,西連捷克,面積49035平方公里。北部是西喀爾巴阡山脈較高的地帶,大部分海拔1000-1500米,山地占據(jù)了國土的大部分地區(qū)。斯洛伐克屬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氣候,主要民族為斯洛伐克族,官方語言為斯洛伐克語。
斯洛伐克,全稱為斯洛伐克共和國,位于歐洲中部、原捷克斯洛伐克聯(lián)邦共和國的東部。北臨波蘭,東接烏克蘭,南界匈牙利,西南與奧地利接壤,西連捷克。面積為49035平方公里。北部是西喀爾巴阡山脈較高的地帶,大部分海拔1000—1500米,山地占據(jù)了國土的大部分地區(qū)。屬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氣候。全國平均氣溫9.8℃,最高氣溫36.6℃,最低氣溫-26.8℃。
5至6世紀,西斯拉夫人在此定居。公元830年后成為大摩拉維亞帝國的一部分。906年帝國滅亡后,淪于匈牙利人統(tǒng)治之下,后為奧匈帝國的一部分。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10月28日成立了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39年3月被納粹德國占領(lǐng),后成立了傀儡的斯洛伐克國。1945年5月9日在蘇軍幫助下獲得解放。1960年改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1990年3月改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聯(lián)邦共和國,同年4月改為捷克和斯洛伐克聯(lián)邦共和國。1992年12月31日,捷克斯洛伐克聯(lián)邦解體。自1993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為獨立主權(quán)國家。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自上而下分別為白、藍、紅三色。旗面中心偏左側(cè)繪有國徽圖案。白、藍、紅三色為泛斯拉夫色,也是斯洛伐克人民喜歡的傳統(tǒng)顏色。
斯洛伐克人口538萬(2005年底)。主要民族為斯洛伐克族,占人口的85.69%,此外有匈牙利人、茨岡人、捷克人、還有烏克蘭人、波蘭人、日耳曼人和俄羅斯人。官方語言為斯洛伐克語。60.4%的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8%信奉斯洛伐克福音教,少數(shù)信奉東正教。
斯洛伐克推行社會市場經(jīng)濟,主要工業(yè)部門有鋼鐵、食品、煙草加工、交通工具、石化、機械、汽車等。主要農(nóng)作物有大麥、小麥、玉米、油料作物、馬鈴薯、甜菜等。
斯洛伐克地勢北高南低,風(fēng)景優(yōu)美,氣候宜人,歷史文物景點多,旅游資源豐富。全國共有大小湖泊160多個。美麗的湖泊既是旅游觀光景點又是發(fā)展淡水養(yǎng)魚業(yè)和農(nóng)業(yè)的重要基地。斯洛伐克雖然是內(nèi)陸國家,但其交通運輸便利。全國擁有3600多公里的鐵路,多瑙河在斯洛伐克境內(nèi)長達172公里,可行駛1500—2000噸的駁船。駕船逆流而上可抵德國的雷根斯堡,順流而下,可經(jīng)羅馬尼亞進入黑海。
布拉迪斯拉發(fā):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fā) (Bratislava) 是斯洛伐克最大的內(nèi)河港口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及石油化工業(yè)中心,位于多瑙河畔小喀爾巴阡山麓,鄰近奧地利。面積368平方公里。
布拉迪斯拉發(fā)歷史悠久,古代曾為羅馬帝國要塞。8世紀,斯拉夫人部落在此定居,后隸屬摩拉維亞王國。1291年成為自由城。在以后的數(shù)百年之中,它曾交替被德國和匈牙利王國侵占。1918年正式回歸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93年1月1日,捷克和斯洛伐克聯(lián)邦共和國分裂后,它成為獨立的斯洛伐克共和國首都。
布拉迪斯拉發(fā)著名的古跡有:建于13世紀的哥特式圣馬丁教堂,這里曾是為匈牙利國王加冕之所;建于14─15世紀、現(xiàn)為市博物館的古城堡;建于1380年、以其高聳尖塔聞名遐邇的圣約翰教堂;建于16世紀的羅蘭噴泉;以及原為主教宮的市政大廈,這座18世紀的巴羅克式建筑,因1805年拿破侖與奧皇弗朗西斯二世在此簽訂和約以及曾成為1848年─1849年匈牙利革命的總部而受到保護;此外,還有為紀念1945年4月4日陣亡的蘇軍將士而建的斯拉文蘇軍烈士紀念碑和已辟為武器博物館的中世紀碉堡的一部分米哈伊門。
在新城區(qū),現(xiàn)代化的高層建筑鱗次櫛比,氣勢如虹、橫跨多瑙河的鐵索大橋飛架南北。在橋南端,在數(shù)十米高了望塔頂端的圓形自轉(zhuǎn)咖啡館內(nèi),游客可盡情飽覽如詩如畫的多瑙河風(fēng)光──南面郁郁蔥蔥的森林盡頭是匈牙利和奧地利的秀麗國土;北面,藍色的多瑙河則宛如自天而降橫系在布拉迪斯拉發(fā)腰間的玉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