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風俗通》說:恙是一種小蟲,多滋生在荒野濕地里,人如被蜇,輕則生病,重則致死。所以,恙就成了病害的代名詞。沒病就叫“無恙”;微有小病就叫“微恙”、“小恙”。古人相見問好或寫信致問候,常用“無恙否”這樣的問候語。
《戰(zhàn)國策·齊策》載:齊王派使臣出訪趙國,會見了趙威后。趙威后接受國書,還沒拆開,就向齊使問道:“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你們齊國年成好嗎?百姓好嗎?國王好嗎?)”齊使聽了很不高興,說道:“我是奉敝國國王之命前來訪問貴國的,現在您先問年成和百姓,而后問國王,這豈不是先賤后貴,貴賤顛倒嗎?”趙威后答道:“不然。茍無歲,何有民?茍無民,何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如果沒有好年成,哪里還有百姓的好日子?如果沒有百姓,哪里還有國王?所以,我就這樣問。難道要我舍本問末、本末倒置嗎?)”
從這段故事,可知“無恙”一詞,早就不限用于哪個人的身體(無病),而已擴大適用于全體百姓的生活和整個國家的年成(無災)。由此引申,“無恙”實際就是平安的同義語。成語“安然無恙”和“平安無事”的意思完全一樣。
趙威后故事中的“舍本而問末”一句,后來也演變?yōu)槌烧Z“舍本逐末”。舍,拋棄;本根本;末,枝節(jié)。比喻分不清輕重主次,拋棄了主要的、根本的,而去追求次要的、枝節(jié)的,也叫做“舍本求末”。和另一句成語“本末倒置”的意思相仿。置,放置;形容把根本和枝節(jié)、主要和次要、本質和非本質都弄顛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