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補當時藥補宜慎
每年立秋后,一些病弱體虛者有在家中自制藥膳的習慣,也有不少商家打出秋季藥膳進補的招牌。然而,中國傳統(tǒng)的藥膳絕不是食物與中藥的簡單相加,而是在中醫(yī)辨證配膳理論指導下,由藥物、食物和調料三者精制而成的既有藥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強身益壽的特殊食品。如不具醫(yī)藥常識而盲目制作或食用藥膳進補,難免會誤入歧途。
藥膳的主要原料是中藥。在四千余種常用的中藥中,有五百種可作藥膳原料,其中使用較安全且味道可口香鮮的大約有60味,有天麻、人參、杜仲、茯苓、當歸、沙參、陳皮、珍珠粉、冬蟲夏草、決明子、天冬、丁香、黃芪、白芍、黨參、枸杞子、甘草、麥冬、鹿茸、山藥、熟地、靈芝、首烏等,這些藥材以植物藥為主。
這些“藥食同源”的中藥與食物配伍,應用時都需要遵循中醫(yī)理論,使它們之間的作用互相補充,協(xié)調一致,否則就會出現(xiàn)差錯或影響效果,中醫(yī)對藥膳有著嚴格的禁忌。主要包括藥物配伍禁忌、藥膳與食物配伍禁忌、食物配伍禁忌和疾病忌口等。
根據中醫(yī)理論,人的體質可因遺傳、生活環(huán)境、飲食、生活習慣等而有所不同,不同的體質在生理、病理、心理上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制作和食用“藥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辨體施食”,體質虛寒者,不可施以寒涼,素體火旺者,不可更以溫補,只有補其不足,方為雪中送炭。
在藥膳治療中,不僅要講究非食療中藥材的性味,也要注意食療中藥材的性味。一般來講,溫性、熱性的食療中藥,如生姜、大蔥、紅棗、核桃、羊肉、小茴香等,具有溫里、散寒、助陽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寒證、陰證;涼性、寒性的食療中藥,如綠豆、藕、西瓜、梨、荸薺、馬齒莧、菊花等,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熱證、陽證。
就五味而言,酸味食療中藥,如烏梅、石榴等,能收斂、固澀;苦味食療中藥,如苦瓜、杏仁能清熱、降氣、瀉火、燥濕;甘味食療中藥,如大棗、蜂蜜、飴糖,能補養(yǎng)、調和、緩急止痛;辛味食療中藥,如生姜、大蔥,有發(fā)散和行氣等作用;咸味食療中藥,如海藻、海帶等則能軟堅散結;淡味食療中藥能滲利小便,如茯苓、薏苡仁等。
藥膳的烹調,主要以“燉、煮、煨、蒸”為主,最后都可成為“湯”,這樣可使藥物和食物在較長時間受熱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釋放出有效成分,增強功效。藥膳烹調的特點是以藥物和食物的原汁原味為主,做到既具補益作用,又具菜肴鮮美的特點,以誘發(fā)人們的食欲,從而達到確切的功效。
“飲食有節(jié)”是中醫(yī)重要的養(yǎng)生保健原則,藥膳食療同樣應適量而有節(jié)制。短期內不宜進食過多,不可急于求成。應根據自身狀況,經常小量服食,持之以恒,久之定能收效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