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生說:相傳上古黃帝時代已經(jīng)開始在首山采銅鑄鼎,可見冶鑄的歷史真是淵源已久了。自從全國各地(九州)都進貢金屬銅給夏禹鑄成象征天下大權(quán)的九個大鼎以來,冶鑄技術(shù)也就日新月異地發(fā)展起來了。金屬本是從泥土中產(chǎn)生出來的,當它被鑄造成器物來供人使用時,它的形狀又跟泥土造的母模一個樣。這正是所謂“以土為母”,“母模子肖”。鑄件之中有精有粗,有大有小,作用各不相同。君且看:鈍拙的可以用來舂東西,鋒利的可以用來耕地,薄壁的可以用來燒水煮食而使民間百姓人丁興旺,空腔的可以用來振蕩空氣而使聲波振蕩,美妙的樂章得以悠然響起。善良虔誠的信徒們模擬仙界神佛之形態(tài)為人間造出了精致逼真的偶像,心靈手巧的工匠抓住天上月亮的隱約輪廓而造出了天下到處流通的錢幣。諸如此類,任憑人們屈指頭、唱籌碼,又哪里能夠說得完呢?簡而言之,這些東西純靠人力是辦不到的。
鼎
鑄鼎的史實在堯舜以前就已無法考證了,至于傳說夏禹鑄造九鼎,那是因為當時九州根據(jù)各地現(xiàn)有條件和生產(chǎn)能力而繳納賦稅的條例已經(jīng)頒布,各地每年進貢的物產(chǎn)和品種已經(jīng)有了具體規(guī)定,河道也已經(jīng)疏通,《禹貢》這部書已經(jīng)寫成了。但是由于恐怕后世的帝王增加賦稅來斂取百姓財物,各地諸侯用一些由奇技淫巧做出來的東西冒充貢品,以及后來治水的人也不再按照原來的一套辦法,于是,夏禹把這一切都鑄刻在鼎上,令規(guī)也就不會像書籍那樣容易丟失了,使后人有所遵守而不能任意更改,這就是當時夏禹鑄造九鼎的原因。經(jīng)過了許多年代,刻在鼎上的畫像,如蚌珠、暨魚、狐貍、毛織物以及獸皮之類,也可能因為銹蝕而變了樣,學(xué)問不深和見識淺薄的人就以為這是怪物。因此,《左傳》中才有禹鑄鼎是為了使百姓懂得識別妖魔鬼怪而避免受到妖魔傷害的說法。這些鼎到了秦朝時就絕跡了,而春秋時期郜國的大鼎和莒國的兩個方鼎,都是諸侯國鑄造的,即使有一些刻畫,也必定不合于《禹貢》的原意,只不過名為古舊之物罷了。后世的圖書已經(jīng)多了好幾百倍,就不必再鑄鼎了,這里特地提一下。
鐘
在金屬樂器之中,鐘是第一位重要的樂器。鐘的響聲,大的十里之內(nèi)都可以聽得到,小的鐘聲也能傳開一里多。所以,皇帝臨朝聽政、官府升堂審案,一定要用鐘聲來召集下屬或者民眾;各地方上舉行鄉(xiāng)飲酒禮,也一定會用鐘聲來和歌伴奏;佛寺仙殿,一定會用鐘聲來打動人間世俗朝拜者的誠心,喚起對異界鬼神們的敬意。
鑄鐘的原料,以銅為上等好材料,以鐵為下等材料。現(xiàn)在朝廷上所懸掛的朝鐘完全是用響銅鑄成的,每口鐘總共花費銅四萬七千斤、錫四千斤、黃金五十兩、銀一百二十兩,鑄成以后重達兩萬斤,身高一丈一尺五寸,上面的雙龍蒲牢圖像高二尺七寸,直徑八尺。這就是當今朝鐘的規(guī)格。
鑄造萬斤以上的大朝鐘之類的鐘和鑄鼎的方法是相同的。先挖掘一個一丈多深的地坑,使坑內(nèi)保持干燥,并把它構(gòu)筑成像房舍一樣。將石灰、細砂和黏土塑造調(diào)和成的土作為內(nèi)模的塑型材料,內(nèi)模要求做得沒有絲毫的裂縫。內(nèi)模干燥以后,用牛油加黃蠟在上面涂約有幾寸厚。油和蠟的比例是:牛油約占十分之八,黃蠟占十分之二。在鐘模型的頂上搭建一個高棚用以防日曬雨淋(夏天不能做模子,因為油蠟不能凍結(jié))。油蠟層涂好并用墁刀蕩平整后,就可以在上面精雕細刻上各種所需的文字和圖案,再用舂碎和篩選過的極細的泥粉和炭末,調(diào)成糊狀,逐層涂鋪在油蠟上約有幾寸厚。等到外模的里外都自然干透堅固后,便在上面用慢火烤炙,使里面的油蠟溶化而從模型的開口處流干凈。這時,內(nèi)外模之間的空腔就成了將來鐘、鼎成型的地方了。
每一斤油蠟空出的位置需十斤銅來填充,所以,如果塑模時用去十斤油蠟,就需要準備好一百斤銅。內(nèi)外模之間的油蠟已經(jīng)流凈后,就著手熔化銅了。要熔化的火銅如果達到萬斤以上的,就不能再靠人的手腳來挪移澆鑄了。那就要在鐘模的周圍修筑好些個熔爐和泥槽,槽的上端同爐的出口連接,下端傾斜接到模的澆口上,槽的兩旁還要用炭火圍起來。當所有熔爐的銅都已經(jīng)熔化時,就一齊打開出口的塞子(事先用泥土當成塞子塞住),銅熔液就會像水流那樣沿著泥槽注入模內(nèi)。這樣,鐘或鼎便鑄成功了。一般而言,萬斤以上的鐵鐘、香爐和大鍋,它們的鑄造都是用這同一種方法,只是塑造模子的細節(jié)可以由人們根據(jù)不同的條件與要求而適當有所省略而已。至于鑄造千斤以內(nèi)的鐘,就不必這么費勁了,只要制造十來個小爐子就行了。這種爐膛的形狀像個箕子,用鐵條當骨架,用泥塑造成。爐體下部的兩側(cè)要穿兩個孔,并墊上兩根圓筒狀的鐵片以便于將抬杠穿過。這些爐子都平放在土墩上,所有的爐子都一起鼓風熔銅。銅熔化以后,就用兩根杠穿過爐底,輕的兩個人,重的幾個人,一起抬起爐子,把銅熔液傾注進??字小<谞t剛剛傾注完了,乙爐也跟著迅速傾注,丙爐再跟著傾注,這樣,模子里的銅就會自然黏合。如果各爐傾注互相承接太慢,那些先注入的銅熔液都將近冷凝了,就難以和后注入的銅熔液互相黏合而出現(xiàn)夾縫。
大體而言,鑄造鐵鐘的模子不用費掉很多油蠟,方法是:先用黏土制成剖成左右兩半的或是上、下兩截的外模,并在剖面邊上制成有接合的子母口,然后將文字和圖案反刻在外模的內(nèi)壁上。內(nèi)模要縮小一定的尺寸,以使內(nèi)外模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間,這要經(jīng)過精密的計算來確定。外??毯梦淖趾蛨D案以后,還要用牛油涂滑它,以免以后澆鑄時鑄件粘模。然后把內(nèi)、外模組合起來,并用泥漿把內(nèi)外模的接口縫封好,便可以進行澆鑄了。巨磬和云板的鑄法與此相類似。
釜
鍋是用來燒水煮飯的,因此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它。鑄造鍋的原料是生鐵或者廢鑄鐵器。鑄鍋的大小并沒有嚴格固定的規(guī)格,常用的鑄鍋直徑約二尺左右,厚約二分。小的鑄鍋直徑約一尺左右,厚薄不減少。鑄鍋的模子分為內(nèi)、外兩層。先塑造內(nèi)模,等它干燥以后,按鍋的尺寸折算好,再塑造外模。這種鑄模要求塑造功夫非常精確,尺寸稍有偏差,模子就沒有用了。
模已塑好并干燥以后,用泥捏造熔鐵爐,爐膛要像個鍋,用來裝生鐵和廢鐵原料。爐背接一條可以通到風箱的管,爐的前面捏一個出鐵嘴。每一爐所熔化的鐵水大約可澆鑄十到二十口鍋。生鐵熔化成鐵水以后,用鑲嵌著泥的帶手柄的鐵勺子從出鐵嘴接盛鐵水,一勺子鐵水大約可以澆鑄一口鐵鍋。將鐵水傾注到模子里,不必等到它冷下來就揭開外模,查看有沒有裂縫。這時鍋身還是通紅的,如果發(fā)現(xiàn)有些地方鐵水澆的不足時,馬上補澆少量的鐵水,并用濕草片按平,不讓鍋留下修補過的痕跡。生鐵初次鑄鍋時,需要這樣補澆的地方較多,只有用廢鐵鍋回爐熔鑄的,才不會有隙漏(朝鮮國的風俗是,鍋破了以后一定要丟棄到山中,不再回爐)。
鐵鍋鑄成以后,辨別它的好壞的方法是用小木棒敲擊它。如果響聲像敲硬木頭的聲音那樣沉實,就是一口好鍋;如果有其他雜音,就說明鐵水的含碳量沒處理好造成鐵質(zhì)未熟或者是鐵水中雜質(zhì)沒有清除干凈,這種鍋將來就容易損壞。國內(nèi)有的大寺廟里,鑄有一種“千僧鍋”,可以煮兩石米的粥,這真是一個笨重的家什。
像
鑄造仙佛銅像,塑模方法與朝鐘一樣。但是鐘、鼎不能接鑄,而仙佛銅像卻可以分鑄后再接合鑄造,所以在澆注方面是比較容易的。不過,這種接模工藝對精確度的要求卻是最高的。
炮
大體說來,荷蘭和比利時等國鑄炮用的是熟銅,信炮和短槍等用的是生、熟銅各一半,襄陽炮、盞口炮、大將軍炮乃至二將軍炮等則用的是鐵。
鏡
鑄鏡的模子是用糠灰加細沙做成的,鏡本身的材料是銅與錫的合金(不使用鋅)?!犊脊び洝分杏性疲骸敖鸷湾a各一半的合金,是適用于鑄鏡的合金配比。”鏡面能夠反光,那是由于鍍上了一層水銀的結(jié)果,而不是銅本身能這樣光亮。唐朝開元年間宮中所用的鏡子,都是用白銀和銅各半配比在一起鑄成的,所以每面鏡子價達幾兩銀子。鑄件上有些像朱砂一樣的紅斑點,那是其中夾雜著的金銀發(fā)出來的(古代鑄造的香爐有些是滲入了金子的)。明朝宣爐的鑄造,是由于當時某庫偶然發(fā)生火災(zāi),里面的金銀夾雜著銅、錫都熔成一團,官府便下令用它來鑄造香爐(宣爐的真品,其面上閃耀著金色的斑點)。唐鏡和宣爐都是王朝昌盛時代的產(chǎn)物。
錢
將銅鑄造成錢幣,是為了方便民眾貿(mào)易往來。銅錢的一面印有“××(國號)通寶”四個字,由工部下屬的一個部門主管這項工作。通行的銅錢十文抵得上白銀一分的價值。一個大錢的面值相當于普通銅錢的五倍或者十倍,發(fā)行這種大錢的弊病是容易導(dǎo)致私人鑄錢,反而會坑害了百姓,所以,中央和地方都在發(fā)行過一陣兒大錢之后,很快就停止發(fā)行了。
鑄造十斤銅錢,需要用六七斤紅銅和三四斤鋅(北京把鋅叫做水錫),這是粗略的比例。鋅每經(jīng)過高溫加熱一次就要耗損四分之一。我(明)朝通用的銅錢,成色最好的是北京寶源局鑄造的黃錢和廣東高州鑄造的青錢(高州錢通行于福建漳州、泉州一帶),這兩種錢每一文相當于南京操江局和浙江鑄造局鑄造的銅錢二文。黃錢又分為兩等:用四火銅鑄造的叫做“金背錢”,用二火銅鑄的叫做“火漆錢”。
鑄錢時用來熔化銅的坩堝,是用最細的泥粉(以打碎的土磚干粉為最好)和炭粉混合后制成的(北京的熔銅坩堝還加入了牛蹄甲,不知道有什么用處)。熔銅坩堝的配料比例是,每十兩坩堝料中,泥粉占七兩而炭粉占三兩,因為炭粉的保溫性能很好,可以配合泥粉而使銅更易于熔化。熔銅坩堝高約八寸,口徑約二寸五分。一個熔銅坩堝大約可以裝銅和鋅十斤。冶煉時,先把銅放進熔銅坩堝中熔化,然后再加入鋅,鼓風使它們?nèi)酆现螅賰A注入模子。
鑄錢的模子,是用四根木條構(gòu)成空框(木條各長一尺二寸,寬一寸二分),用篩選過的非常細的泥粉和炭粉混合后填實空框,面上要再撒上少量的杉木或柳木炭灰,或者用燃燒松香和菜籽油的混合煙熏過。然后把成百枚用錫雕成的母錢(錢模)按有字的正面或者按無字的背面鋪排在框面上。又用一個填實泥粉和炭粉的木框如上述方法合蓋上去,就構(gòu)成了錢的底、面兩框模。接著,隨手把它翻轉(zhuǎn)過來,揭開前框,全部母錢就脫落在后框上面了。再用另一個填實了的木框合蓋在后框上,照樣翻轉(zhuǎn),就這樣反復(fù)做成十幾套框模,最后把它們疊合在一起用繩索捆綁固定。木框的邊緣上原來留有灌注銅液的口子,鑄工用鷹嘴鉗把熔銅坩堝從爐里提出來,另一個人用鉗托著坩堝的底部,共同把熔銅液注入模子中。冷卻之后,解下繩索打開框模。這時,只見密密麻麻的成百個銅錢就像累累果實結(jié)在樹枝上一樣。因為模中原來的銅水通路也已經(jīng)凝結(jié)成樹枝狀的銅條網(wǎng)絡(luò)了,把它夾出來將錢逐個摘下,以便于磨銼加工。先銼銅錢的邊沿,方法是用竹條或木條穿上幾百個銅錢一起銼。然后逐個銼平銅錢表面不規(guī)整的地方。
銅錢質(zhì)量的高低以鋅的含量多少來辨別區(qū)分,至于從外在質(zhì)量看鑄錢成品,輕重與厚薄,那是顯而易見的。由于鋅價值低賤而銅價值更貴,私鑄銅幣的人甚至用銅、鋅對半開來鑄銅錢。將這種錢擲在石階上,發(fā)出像木頭或石塊落地的聲響,表明成色很低。如果是成色高質(zhì)量好的銅錢,銅與鋅的比例當是九比一,把它擲在地上,會發(fā)出鏗鏘的金屬聲。用廢銅器來鑄造銅錢,每熔化一次就會損耗十分之一,因為其中的鋅會揮發(fā)掉一些,銅的含量逐漸提高,所以鑄造出來的銅錢的成色就會比新銅第一次鑄成的銅錢要高。琉球一帶鑄造的銀幣,模子就刻在鐵鉗頭上,當銀熔化了的時候,將鉗子頭伸進坩堝里夾取銀液后,提出來往冷水之中一淬,一塊銀幣就落在水里了。
附:鐵錢
鐵這種金屬價值十分低賤,自古以來沒有用鐵來鑄錢的。鐵錢起源于作為唐朝藩鎮(zhèn)之一的魏博鎮(zhèn)地區(qū),由于當時藩鎮(zhèn)割據(jù),金屬銅無法販運,才不得已而用鐵來鑄錢,那只是一時間的權(quán)宜之計罷了。在唐代皇家興盛之時,曾經(jīng)用白銀鑄成豆子來玩耍取樂,而到了后來藩鎮(zhèn)割據(jù)而國家衰落時,就連低賤的鐵也只好拿去鑄錢了!就一起記在這里以表示博物廣識者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