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ǎo fēi yáng cǎo
藥材名稱 | 小飛揚草 |
藥材拼音 | xiǎo fēi yáng cǎo |
藥材別名 | 乳汁草、痢疾草、細(xì)葉飛揚草 |
英文名稱 | thymifoious euphorbia herb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大戟科植物千根草Euphorbia thymifoliaL.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全草有白色乳汁,莖匍匐,多分枝,通常紅色。葉為單葉,對生,橢圓形或矩圓形,先端鈍圓,基部偏斜,邊緣有極細(xì)的鋸齒,稀全緣,兩面被稀疏的短柔毛,稀無毛;葉柄長約1毫米;托葉披針形或線形,邊緣毛狀撕裂?;▎涡?,雌雄同株;杯狀聚傘花序單生或少數(shù)簇生于葉腋內(nèi);總苞陀螺狀,頂端5淺裂,裂片內(nèi)面被貼伏的柔毛;腺體4枚,漏斗狀,有短柄及極小的白色花瓣狀附屬物;雄花少數(shù);雌花的子房上位,3室,花柱離生,頂端2裂。蒴果卵狀三棱形,被短柔毛;種子長圓狀四棱形,具縱溝紋4~6條?;ㄆ谙募尽?/td>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園地、路邊或山坡草地濕潤的沙質(zhì)土上。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福建、臺灣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材性狀 | 根小,莖細(xì)長,紅棕色,稍被毛,質(zhì)稍韌,中空。葉對生,多皺縮,灰綠色或稍帶紫色?;ㄐ蛏谌~腋,花小,干縮。有的帶有三角形的蒴果。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涼,味酸、澀。歸經(jīng)無。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利濕、止癢。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15~50克,煎服;鮮品50~100克;或搗汁煎。外用:搗敷或煎水洗。用治痢疾、腸炎;過敏性皮炎、濕疹、皮膚瘙癢,煎水洗;乳癰,搗爛外敷。 |
藥理研究 | 清熱解毒:小飛揚草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療由熱毒引起的癥狀,如高熱、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 利尿排石:小飛揚草具有利尿作用,可以促進(jìn)體內(nèi)廢物的排出,有助于排除體內(nèi)的病毒和細(xì)菌,還可以預(yù)防和治療尿路結(jié)石。 抗炎消腫:小飛揚草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緩解炎癥引起的腫脹和疼痛。 抗菌抗病毒:小飛揚草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細(xì)菌和病毒的生長,對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抗腫瘤:一些研究顯示,小飛揚草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腫瘤活性,可以抑制腫瘤細(xì)胞的生長和擴(kuò)散。 |
化學(xué)成分 | 地上部分主含蒲公英賽醇、二十六烷醇等;全草又含生物堿、可水解鞣質(zhì)成分。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小飛揚草、連翹、黃芩、黃連:清熱解毒、消炎抗菌,適用于熱毒引起的高熱、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癥狀。 小飛揚草、車前子、蒲公英、茵陳:利尿排石、清熱解毒,適用于尿路感染、尿路結(jié)石等疾病。 小飛揚草、白芷、川芎、紅花: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適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外傷等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小飛揚草、黃芩、苦參、黃連:清熱解毒、抗菌抗病毒,適用于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感冒等癥狀。 |
功效與作用: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散結(jié)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功效與作用: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催吐、殺蟲、消腫。屬殺蟲止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