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ú ěr fēng
藥材名稱 | 牛耳楓 |
藥材拼音 | niú ěr fēng |
藥材別名 | 老虎耳、南嶺虎皮楠、假楠木 |
英文名稱 | Bull 's-ear maple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交讓木科植物牛耳楓Daphniphyllum calycinum Benth.的帶葉莖枝。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常綠灌木。單葉互生,革質(zhì),寬橢圓形至倒卵形,先端鈍或近圓形,有時(shí)急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邊緣背卷。上表面綠色,下表面有白色細(xì)小乳頭狀突起,側(cè)脈明顯??偁罨ㄐ蛞干瑔涡?,雌雄異株;花小,花被萼狀,宿存;雄花花被片3~4,雄蕊9~10,花絲極短;雌花子房為不完全的2室,花柱短,柱頭2。核果卵圓形,有瘤狀突起,常被白粉。花期4~6月,果期6~10月。 |
產(chǎn)地分布 | 常生長(zhǎng)于海拔100~700米的山區(qū)疏林下、灌木叢或溪溝邊。分布于江西、廣東、廣西、福建、湖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二季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 |
藥材性狀 | 莖枝呈圓柱形,表面灰綠色或淺灰棕色,體輕質(zhì)硬,可折斷,斷面灰白色或淺棕色,有疏松髓部或髓部中空。單葉互生,完整葉片展開(kāi)后呈寬橢圓形至倒卵形;先端鈍或急尖,全緣,邊緣背卷。上表面草綠色至淺灰棕色;下表面淺綠色至灰棕色,葉脈下表面突起,側(cè)脈明顯。革質(zhì)。氣微,味微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涼,味辛、甘,有小毒。歸肝經(jīng)、腎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祛風(fēng)活血、止痛消腫。種仁含富馬酸,與琥珀酸合用,在體外有微弱的抑菌作用。灌胃每千克體重60毫克,對(duì)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此外,還有鎮(zhèn)痛、抗電休克和鎮(zhèn)咳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9~15克,煎服;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或煎水洗患處。用于感冒發(fā)熱、扁桃體炎、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外用治跌打腫痛、骨折、毒蛇咬傷、瘡瘍腫毒。 |
藥理研究 | 清熱解毒:牛耳楓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療由熱引起的癥狀,如高熱、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 消腫利尿:牛耳楓具有消腫利尿的作用,可以促進(jìn)尿液排出,適用于水腫、尿路感染等疾病。 抗菌抗病毒:牛耳楓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細(xì)菌和病毒的生長(zhǎng),對(duì)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抗炎止痛:牛耳楓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緩解炎癥引起的腫脹和疼痛。 改善循環(huán):牛耳楓具有一定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作用,可以促進(jìn)血液循環(huán),緩解血液淤滯引起的癥狀。 |
化學(xué)成分 | 含生堿、牛耳楓堿、牛耳楓堿乙、牛耳楓堿丙等,還含少量反丁烯二酸等。 |
使用禁忌 | 孕婦忌用。 |
配伍藥方 | 牛耳楓、連翹、黃芩、黃連:清熱解毒、消炎抗菌,適用于熱毒引起的高熱、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癥狀。 牛耳楓、金銀花、連翹、薄荷:清熱解毒、利咽降火,適用于咽喉腫痛、咳嗽、口腔潰瘍等癥狀。 牛耳楓、車前子、薏苡仁、茯苓:利尿通淋、消腫利濕,適用于水腫、尿路感染等疾病。 牛耳楓、連翹、黃芩、黃連、板藍(lán)根:清熱解毒、抗菌抗病毒,適用于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感冒等癥狀。 |
功效與作用: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散結(jié)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功效與作用: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yáng),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作用:潤(rùn)肺止咳、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催吐、殺蟲(chóng)、消腫。屬殺蟲(chóng)止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