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chán cǎo
藥材名稱 | 石蟬草 |
藥材拼音 | shí chán cǎo |
藥材別名 | 火傷葉、胡椒草、散血膽 |
英文名稱 | lycophora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胡椒科植物石蟬草Peperomia dindigulensis Miq.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肉質(zhì)草本。莖直立或基部匍匐狀,分枝,被短柔毛,高10~30厘米,下部幾節(jié)常生不定根。葉對生或3~4片輪生,膜質(zhì),有腺點,菱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4厘米,寬1~2厘米,頂端圓或鈍,基部闊楔形或圓形,全緣,兩面被短柔毛;葉柄長0.5~1.5厘米,被毛。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單條或2~3條聚生,長2~ 10厘米,無毛;花小,兩性,疏生于肉花序軸上;總花梗被毛,長0.5~1.5厘米;苞片近圓形,有腺點,盾狀;雄蕊2枚,有短花絲;子房倒卵形,柱頭近頂生,被毛。漿果球形,直徑不足0.5毫米,頂端稍尖?;ㄆ?~7月及10~12月。 |
產(chǎn)地分布 | 常生于山谷、溪邊或林下石縫內(nèi)。分布于福建、臺灣、廣西、廣東、云南、貴州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季采集,曬干或鮮用。 |
藥材性狀 | 莖匍匐狀,分枝,被短柔毛,長10~ 30厘米,下部幾節(jié)常生不定根。葉對生或3~4片輪生,膜質(zhì),菱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4厘米,寬1~2厘米,頂端圓或鈍,基部闊楔形或圓形,全緣,兩面被短柔毛。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單條或2~3條聚生,長2~ 10厘米,無毛。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涼,味淡、微苦。歸肺經(jīng)、脾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消腫散瘀、止痛利水。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50~100克,內(nèi)服煎湯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用治胃癌、食道癌、肝癌、肺癌、乳腺癌、跌打損傷、燙燒傷、癰腫瘡癤、腎炎水腫、肺結(jié)核、哮喘、氣管支氣管炎、肺熱咳嗽。本品配石仙桃、白及,水煎服,治氣管支氣管炎、肺熱咳嗽。 |
藥理研究 | 清熱解毒:石蟬草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療熱毒病癥,如口腔潰瘍、喉炎等。 消腫止痛:石蟬草具消腫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炎癥引起的腫痛、瘡癤等癥狀。 抗菌消炎:石蟬草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夠抑制細(xì)菌的生長和繁殖,有助于治療感染性疾病。 利尿通便:石蟬草能促進尿液和糞便的排出,具有利尿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療水腫、尿少、便秘等癥狀。 抗炎抗氧化:石蟬草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zhì),能夠減輕氧化應(yīng)激,抑制炎癥反應(yīng)。 |
化學(xué)成分 | 含四氫呋喃木脂、素黃酮苷、阿拉波亭-4,7-二甲醚一8 -0-β-D-葡萄糖苷等。 |
使用禁忌 | 暫缺。 |
配伍藥方 | 石蟬草+黃芩: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適用于濕熱引起的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等癥狀。 石蟬草+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適用于癰瘡腫毒、瘡癤等癥狀。 石蟬草+薄荷: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的作用,適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癥狀。 石蟬草+紅花: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適用于瘀血引起的疼痛、腫痛等癥狀。 |
功效與作用: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散結(jié)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功效與作用: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催吐、殺蟲、消腫。屬殺蟲止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