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gāo
藥材名稱 | 石膏 |
藥材拼音 | shí gāo |
藥材別名 | 軟石膏、細理石、白虎、寒水石、玉大石、冰石 |
英文名稱 | gypsum |
功效分類 | 清熱瀉火藥 |
藥用部分 | 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族石膏Gypsum的礦石。 |
(動)植物形態(tài) | 石膏的晶體結構呈板狀或柱狀,具有六方晶系。其晶體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下會變得更加堅硬,但當接觸到水分時,石膏會迅速吸水并溶解。在中藥應用中,石膏常用于制備煎劑或研末,也可作為成粉或顆粒劑形。石膏在制備過程中往往需要研磨成細粉或粉碎成顆粒狀,以便于服用或煎煮。總而言之,石膏以其獨特的化學成分和礦物質特性,在中藥中被廣泛應用,并通過不同的制劑形態(tài)來滿足藥物的使用需要。 |
產地分布 | 分布于內蒙古、河南、山西、甘肅、安徽、湖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主產于湖北應城、安徽鳳陽、河南新安、西藏昌都。 |
采收加工 | 全年均可采挖,多于冬季采挖。于礦中挖出石膏后,去凈泥土雜石。 |
藥材性狀 | 長塊狀或不規(guī)則塊狀,大小不一。全體類白色,常有夾層,內藏有青灰色或灰黃色片狀雜質。體重,質軟,易縱向斷裂;斷面具纖維狀紋理,并顯絹絲樣光澤。氣無,味淡。 |
性味歸經 | 性大寒,味甘、辛。歸肺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降火、除煩止渴。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15~60克,先煎。用治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 |
藥理研究 | 石膏具有解熱、解渴的作用,有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的作用;可抑制旺盛內熱所致垂體、腎上腺、頜下腺、前列腺、胰腺、睪丸功能亢進;使脾和胸腺功能亢進。小劑量使股動脈血流量一時性減少,對呼吸、血壓無明顯影響;大劑量則呼吸抑制,血壓下降,減少冠狀動脈血流量;對離體小腸和子宮,小劑量使振幅加大,大劑量則緊張性降低,振幅減少;縮短凝血時間,抑制膽汁排泄。 |
化學成分 | 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鈣,尚夾有黏土、有機物和硫化物等雜質。另含微量鐵及鎂。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及血虛、陰虛發(fā)熱者忌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小兒身熱不除:石膏30克,青黛3克。上為末,用糕糊為丸,如圓眼核大。每服一丸,用燈心湯化開。(《普濟方》青丸子) ②治小兒喘嗽:用石膏火內飛過為末,蜜調1.5克服。(《衛(wèi)生易簡方》) ③治痰熱而喘,痰涌如泉:寒水石、石膏各等分。上為細末。煎人參湯,調下9克,食后服。(《保命集》雙玉散) ④治流行性腮腺炎:生石膏、黃柏各等量。研粉,用水或醋調成糊狀,攤于紗布上,厚約0.5厘米。敷于患處,每日1~2次。[《陜西新醫(yī)藥》1977,(5):35] ⑤治小兒傷熱吐瀉黃色:石膏、寒水石各15克,甘草(生)3克。上同為末。每服1.5克,食后溫湯調下。(《小兒藥證直訣》玉露散) ⑥治胃熱牙齦浮,腎熱齒蛀,腫脹疼痛:石膏30克,細辛9克。煎湯含漱,其痛自瘥。(《醫(yī)級》二辛煎) ⑦治頭痛:川芎、石膏、白芷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12克,熱茶清調下。(《赤水玄珠》石膏散) ⑧治濕疹:煅石膏60克,白及30克,密陀僧21克,輕粉15克,枯礬9克。共研極細末,用香油或凡士林調成50%軟膏涂患處。如有膿水滲出者,可用藥粉干撒,每日3~5次。用藥時忌用溫水或肥皂水洗滌。(《全國中草藥匯編》) |
功效與作用: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功效與作用: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催吐、殺蟲、消腫。屬殺蟲止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