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ǔ hāo
藥材名稱 | 牡蒿 |
藥材拼音 | mǔ hāo |
藥材別名 | 齊頭蒿、臭艾、菊葉柴胡 |
英文名稱 | Artemisia japonica |
功效分類 | 清熱涼血藥 |
藥用部分 | 菊科植物牡蒿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根狀莖粗壯,常有若干條營養(yǎng)枝。莖直立,常叢生,上部有開展和直立的分枝。下部葉倒卵形或寬匙形,花期萎謝,長3~8厘米,寬1~2.5厘米,下部漸狹,有條形假托葉,上部有齒或淺裂;中部葉匙形,長2.5~4.5厘米,寬0.5~2厘米,上端有3~5枚淺裂片或深裂片,每裂片上端有2~3枚小鋸齒或無,近無毛或被微柔毛;上部葉近條形,三裂或不裂;苞片葉長橢圓形、披針形,先端不裂或偶有淺裂。頭狀花序多數,卵球形或近球形,于分枝端排成復總狀,有短梗及條形苞葉;總苞球形或長圓形,直徑1~2毫米,無毛;總苞片3~4層,背面多少葉質,邊緣寬膜質;雌花3~8朵,能孕;內層為兩性花5~10朵,不孕育。瘦果小,倒卵形,無毛?;ā⒐?~10月。 |
產地分布 | 生于林緣、林下、曠野、山坡、丘陵、路旁及灌叢下。廣布于我國南北各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間采收全草,曬干或鮮用。 |
藥材性狀 | 莖圓柱形,上部有多數分枝,表面黃棕色,有縱向棱線。質硬,折斷面粗糙,中央有白色的髓。葉多皺縮,展開后莖中部以一下的葉呈楔形,綠棕色或棕褐色,先端或上部齒裂或羽裂;上部葉為匙形,有微柔毛。頭狀花序灰黃色,外有苞片包被,內有兩性花、雌花或果實數枚。氣清香,味微甘苦。 |
性味歸經 | 性涼,味苦、微甘。無歸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涼血,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10~15克,鮮品加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爛敷。主治夏季感冒,肺結核潮熱,咯血,小兒疳熱,衄血,便血,崩漏,帶下,黃疸型肝炎,丹毒,毒蛇咬傷。 |
藥理研究 | 體外具有抗紅色毛癬菌的作用,對鉤端螺旋體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化學成分 | 本品含月桂烯、紫蘇烯、a-蒎烯、3-香樹脂醇、茵陳色原酮、東莨菪素、茵陳素、木犀草素-7-0-葡萄糖苷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①治夏季感冒頭痛:牡蒿30克。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②治肺結核潮熱,低熱不退:牡蒿、枸杞根各15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③治白帶:牡蒿15克。研末,蒸綠殼鴨蛋服。(《萬縣中草藥》) ④治黃疸型肝炎:牡蒿25~50克。煎水服。(《彝藥志》) ⑤治喉蛾:鮮牡蒿30~60克,切碎,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⑥治虛火牙痛:牡蒿、火草、地骨皮各15克,蒼耳子9克。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⑦治疥瘡,濕疹:牡蒿煎水洗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功效與作用: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功效與作用: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催吐、殺蟲、消腫。屬殺蟲止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