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án huā
藥材名稱 | 芫花 |
藥材拼音 | yuán huā |
藥材別名 | 芫、赤芫、芫條花、敗花、頭痛花、野丁香花 |
英文名稱 | lilac daphne flower bud |
功效分類 | 峻下逐水藥 |
藥用部分 | 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的干燥花蕾。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落葉灌木,高達(dá)0.3~1米。枝條稍帶黃綠或紫褐色,幼時(shí)有絹狀柔毛。葉對(duì)生、近對(duì)生或偶互生,葉柄短,長(zhǎng)約2毫米,有灰色短柔毛。葉卵圓形、橢圓形、長(zhǎng)橢軸流或卵狀披針形,長(zhǎng)3~4(~6)厘米,寬(0.5~)1~2厘米,紙頃,下面有絹狀柔毛,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先端尖,側(cè)脈5~7對(duì)。花先葉開(kāi)放,以側(cè)生為多,常具3~7(~15)花,花序梗短,花無(wú)味,花梗短,被灰黃色柔毛?;ㄝ嗟仙?,筒狀,先端4裂,裂片卵形或長(zhǎng)圓形,雄蕊8,生于花被筒內(nèi)面,上下2輪,下面一輪生于萼筒中部,上面一輪生于萼筒喉部,花絲短,子房倒卵形,外密生黃色柔毛,花柱極短或無(wú)花柱,柱頭頭狀。核果白色?;ㄆ?~5月。果期6~7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海拔300~1000米的山坡灌木叢中、路旁或疏林下,也有栽培于庭園中。分布于華北、華東、華南及貴州、四川等地區(qū)。 |
采收加工 | 春季花未開(kāi)放時(shí)采收,除去雜質(zhì),干燥。 |
藥材性狀 | 常3~7朵簇生于短花軸上,基部有苞片1~2片,多脫落為單朵。單朵呈棒槌狀,多彎曲,長(zhǎng)1~1.7厘米,直徑約1.5毫米,花被筒表面淡紫色或灰綠色,密被短柔毛,先端4裂,裂片淡紫色或黃棕色,質(zhì)軟。氣微,味甘、微辛。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溫,味苦、辛。歸肺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 |
功效作用 | 瀉水逐飲,外用殺蟲(chóng)療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1.5~3克。醋芫花研末吞服,一次0.6~0.9克,一日1次。外用適量。用治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外治疥癬禿瘡,癰腫,凍瘡。 |
藥理研究 | 具有終止妊娠、收縮子宮張力、抗腫瘤、利尿、增加腸蠕動(dòng)、鎮(zhèn)咳、祛痰、擴(kuò)張乳腺血管、抗菌等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花與花蕾含二萜原酸酯類化合物、黃酮類化合物,揮發(fā)油中含大量脂肪酸,棕櫚酸、油酸和亞油酸含量較高,約占總油量的60%。另含芫花酯、芫花醇、芫花素、瑞香素、落葉松脂素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體質(zhì)虛弱,或有嚴(yán)重心臟病、潰瘍病、消化道出血及孕婦禁服;用量宜輕,逐漸增加,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不宜與甘草同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卒得咳嗽:芫花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以棗十四枚,煎令汁盡。一日一食之,三日訖。(《肘后方》) ②治咳嗽有痰:芫花60克。煮汁去滓,和飴糖熬膏。每服棗許。(《華佗神醫(yī)秘傳》) ③治實(shí)喘:芫花(不以多少,米醋浸一宿,去醋,炒令焦黑,為細(xì)末)、大麥曲二味等分。和令極勻,以濃煎柳枝酒調(diào)下立定。(《百一選方》) ④治婦人血?dú)鉀_心欲死:芫花9克,吳茱萸150克。上為末,炒姜酒下。(《普濟(jì)方》) ⑤治產(chǎn)后惡血:芫花30克(醋拌炒令黑),灶突墨30克。上件藥同研令細(xì),以醋煮曲末和丸,如綠豆大。不計(jì)時(shí)候以溫酒下五丸。(《圣惠方》) ⑥治癰:芫花為末,膠和如粥敷之。(《千金要方》) ⑦治小兒禿頭瘡:芫花、臘月豬脂和如泥,洗去痂敷之,日一度。(《千金要方》) |
功效與作用: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散結(jié)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功效與作用: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yáng),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作用:潤(rùn)肺止咳、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催吐、殺蟲(chóng)、消腫。屬殺蟲(chóng)止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