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án guā zǐ
藥材名稱 | 南瓜子 |
藥材拼音 | nán guā zǐ |
藥材別名 | 南瓜仁、白瓜子、金瓜米、窩瓜子 |
英文名稱 | pumpkin seed |
功效分類 | 利水消腫藥 殺蟲止癢藥 |
藥用部分 | 葫蘆科植物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ex Lam.) Duch.ex Poir.的干燥種子。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蔓生草本,莖長達(dá)2~5米。常節(jié)部生根。密被白色剛毛。單葉互生;葉柄粗壯,長8~19厘米,被剛毛;葉片寬卵形或卵圓形,有5角或5淺裂,長12~25厘米,寬20~30厘米,先端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被剛毛和茸毛,邊緣有小而密的細(xì)齒。卷須稍粗壯,被毛,3~5歧?;▎涡?,雌雄同株,雄花單生,花萼筒鐘形,長5~6毫米,裂片條形,長10~15毫米,被柔毛,上部擴(kuò)大成葉狀,花冠黃色,鐘狀,長約8厘米,5中裂,裂片邊緣反卷,雄蕊3,花絲腺體狀,長5~8毫米,藥室折曲;雌花單生,子房1室,化柱短,柱頭3,膨大,先端2裂,果梗粗壯,有棱槽,長5~7厘米,瓜蒂擴(kuò)大成喇叭狀。瓠果形狀多樣,外面常有縱溝。種子多數(shù),長卵形或長圓形,灰白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
產(chǎn)地分布 | 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食用南瓜時,收集成熟種子,除去瓤膜,洗凈,曬干。 |
藥材性狀 | 種子扁圓形,長1.2~1.8厘米,寬0.7~1厘米,表面淡黃白色至淡黃色,兩面平坦而微隆起,邊緣稍有棱,一端略尖,先端有珠孔,種臍稍突起或不明顯。除去種皮,有黃綠色薄膜狀胚乳。子葉2枚,黃色,肥厚,有油性。氣微香,味微甘。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平,味甘。歸大腸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殺蟲,下乳,利水消腫。屬利水滲濕藥下屬分類的利水消腫藥。 |
臨床應(yīng)用 | 內(nèi)服:煎湯,30~60克;研末或制成乳劑。外用:適量,煎水熏洗。主治絳蟲、蛔蟲、血吸蟲、鉤蟲、蟯蟲病,產(chǎn)后缺乳,產(chǎn)后手足浮腫,百日咳,痔瘡。 |
藥理研究 | 有驅(qū)蟲、抗血吸蟲、升壓、興奮呼吸中樞、抑制回腸平滑肌收縮等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本品主要含亞油酸、油酸、棕櫚酸、硬脂酸、三酰甘油、磷脂酰已醇胺、南瓜子氨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小兒蛔蟲:南瓜子30克,韭菜葉30克,水竹瀝60克。開水沖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產(chǎn)后缺奶:南瓜子60克。研末,加紅糖適量,開水沖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③治產(chǎn)后手腳浮腫,糖尿?。耗瞎献?0克。炒熟,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④治內(nèi)痔:南瓜子1000克,煎水熏之。每日2次,連熏數(shù)日。(《嶺南草藥志》) |
功效與作用: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散結(jié)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功效與作用: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催吐、殺蟲、消腫。屬殺蟲止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