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ū líng
藥材名稱 | 豬苓 |
藥材拼音 | zhū líng |
藥材別名 | 野豬糞、豬屎苓、楓苓、地烏桃、野豬食、豬茯苓 |
英文名稱 | grifola |
功效分類 | 利尿通淋藥 |
藥用部分 | 多孔菌科真菌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菌核。 |
(動)植物形態(tài) | 菌核埋生于地下,為不規(guī)則塊狀,表面呈凹凸不平的瘤狀,皺縮,黑褐色,有漆樣光澤,內(nèi)部白色或淡黃色,子實體多數(shù)由菌核上生長,伸出地面,有柄,柄多次分支,每枝頂端有一菌蓋;菌蓋肉質(zhì),干后硬而脆,圓形,中部臍狀,近白色至淺褐色,無環(huán)紋,邊緣薄而銳,常內(nèi)卷,菌肉薄,白色,菌管與菌肉同色。 |
產(chǎn)地分布 | 野生于涼爽和朝陽的山坡,以楓、樺、柞、榆、槭、柳及山毛櫸等樹的根際為多。主產(chǎn)于陜西、云南、河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 |
藥材性狀 | 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厘米,直徑2~6厘米,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體輕,質(zhì)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淡,嚼之綿軟不易碎。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平,味甘,淡。歸腎經(jīng)、膀胱經(jīng)。 |
功效作用 | 利尿滲濕。屬利水滲濕藥下屬分類的利尿通淋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6~12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治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 |
藥理研究 | 有利尿、抑菌、抗癌、提高免疫機(jī)能、保肝、降低肝細(xì)胞HbsAg、增加肝糖原積累、抗放射線等作用,并具有促進(jìn)免疫功能的作用。毒性試驗,小鼠無異常反應(yīng)和中毒現(xiàn)象。 |
化學(xué)成分 | 含麥角甾醇、生物素、蛋白質(zhì)、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及2-羥基-α-羥基-二十四碳酸、多孔菌甾酮A、多孔菌甾酮B、多孔菌甾酮C、多孔菌甾酮D、多孔菌甾酮E、多孔菌甾酮F、多孔菌甾酮G、豬苓葡聚糖I、25-去氧-24 (28) -去氫羅漢松甾酮、25-去氧羅漢松甾酮等成分。微量元素有鈣、錳、鐵、鎳、銅、鋅、鉻、鋁。 |
使用禁忌 | 有濕癥而腎虛者忌。無水濕者禁用,以免傷陰。 |
配伍藥方 | ①治妊娠自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引飲:豬苓150克,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錄》) ②治熱淋,尿急,尿頻,尿道痛:豬苓、萹蓄、車前子各9克,木通6克,水煎服,日服2次。(《中國藥用真菌》) ③治妊娠小便不通,臍下硬痛:豬苓、木通、桑白皮(銼)各30克。上粗搗篩。每服9克,水一盞。入燈心草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普濟(jì)方》豬苓湯) ④治肝硬化腹水:鯉魚一條(重500~2000克),豬苓、大腹皮、防己、澤瀉各9克。剖開魚腹,除掉內(nèi)臟,洗凈。將以上四味藥研末裝入魚腹內(nèi),煮熟,去藥渣,食魚喝湯。(《中國藥用真菌》) ⑤治腸胃寒濕,濡瀉無度,嗜臥不食:豬苓(去黑皮)15克,肉豆蔻(去殼,炮)二枚,黃柏(去粗皮,炙)0.3克。上三味搗羅為末,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熱水下。(《圣濟(jì)總錄》豬苓丸) ⑥治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30克。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豬苓湯) ⑦治瘧不分新久:豬苓30克,茯苓15克,柴胡12克,半夏9克,甘草3克,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三碗,煎一碗,未發(fā)前服,渣再煎,發(fā)后服。(《本草匯言》引《方脈家寶》) |
功效與作用: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散結(jié)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功效與作用: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催吐、殺蟲、消腫。屬殺蟲止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