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ù tōng
藥材名稱 | 木通 |
藥材拼音 | mù tōng |
藥材別名 | 通草、附支、丁翁、丁父、葍藤、萬年藤、活血藤 |
英文名稱 | akebiaquinata |
功效分類 | 利尿通淋藥 |
藥用部分 | 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的干燥藤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落葉或半常綠纏繞藤本,高達(dá)3米以上。枝灰色,有條紋,莖具圓形突起皮孔。掌狀復(fù)葉,常5葉簇生于短枝頂端,葉柄細(xì)長,小葉5枚,革質(zhì),倒卵形至橢圓形,長30~6厘米,寬1.50~2.5厘米,先端短尖或微凹,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全緣,下面稍呈粉白色?;▎涡?,雌雄同株,花紫色,總狀花序腋生,長經(jīng)10厘米,雄花密生于花序上部,較小,具小苞片,花被3,雄蕊6,花絲扁,花藥2室,退化雌蕊3或4,雌花10~2朵生于花序下部,較大。苞片線狀披針形,花被3,寬橢圓形,退化雄蕊6,雌蕊6,子房1室,柱頭頭狀。漿果狀蓇葖果,肉質(zhì),長橢圓形或略呈腎形,兩端圓形,長約8厘米,寬達(dá)3厘米,成熟時(shí)紫色,沿腹縫線裂開。種子多數(shù),黑色或黑褐色,卵狀三角形,稍扁,有光澤。花期40~5月,果期50~8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山坡,山溝、溪旁等處。分布于陜西、河南、同東、安徽、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省區(qū)。 |
采收加工 | 秋季采收,截取莖部,除去細(xì)枝,陰干。 |
藥材性狀 | 本品呈圓柱形,常稍扭曲,長30~70厘米,直徑0.5~2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外皮粗糙而有許多不規(guī)則的裂紋或縱溝紋,具突起的皮孔。節(jié)部膨大或不明顯,具側(cè)枝斷痕。體輕,質(zhì)堅(jiān)實(shí),不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較厚,黃棕色,可見淡黃色顆粒狀小點(diǎn),木部黃白色,射線呈放射狀排列,髓小或有時(shí)中空,黃白色或黃棕色。氣微,味微苦而澀。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苦。歸心經(jīng)、小腸經(jīng)、膀胱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心火,利小便,通經(jīng)下乳。屬利水滲濕藥下屬分類的利尿通淋藥。 |
臨床應(yīng)用 | 內(nèi)服:3~6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于淋證,水腫,心煩尿赤,口舌生瘡,經(jīng)閉乳少,濕熱痹痛。 |
藥理研究 | 具有利尿及抗菌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含木通皂苷Sta、木通皂苷Stb、木通皂苷Stc、木通皂苷Std、木通苯乙醇苷B、常春藤皂苷元、齊墩果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內(nèi)無濕熱,津虧,氣弱,精滑,溲頻及孕婦忌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心經(jīng)有熱,唇焦面赤,小便不通:木通、連翹各9克。水盅半,燈心草十莖,煎八分服。(《醫(yī)宗必讀》通心散) ②治小兒癱瘓,發(fā)作疼痛:木通(銼)、膽礬(研)各0.3克。上研為散,每服1.5克,米飲調(diào)下。(《普濟(jì)方》木通散) ③治睪丸炎:木通莖藤30~60克,蔥適量。水煎熏洗。(《福建藥物志》) ④治喉嚨痛:木通煎湯服之,或?qū)⒛就ê?,咽津亦得?《普濟(jì)方》) |
功效與作用: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散結(jié)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功效與作用: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催吐、殺蟲、消腫。屬殺蟲止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