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ē qián zǐ
藥材名稱 | 車前子 |
藥材拼音 | chē qián zǐ |
藥材別名 | 車前實、鳳眼前仁、耳朵穗子 |
英文名稱 | semen plantaginis |
功效分類 | 利尿通淋藥 |
藥用部分 | 車前草科植物車前Plantago asiaticaL.的種子。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葉基生,具長柄葉片。穗狀花序匙形花萼4,基部稍合生;花冠管卵形,先端4裂;雄蕊4,與花冠裂片互生;雌蕊1,蒴果卵狀圓錐形。花期6~9月,果期7~10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山野、路旁、田埂及河邊等地。分布全國各地。 |
采收加工 | 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果穗,曬干后搓出種子。 |
藥材性狀 | 長圓形稍扁或橢圓形,一端略尖,邊緣較薄,長1.05~2.20毫米,寬0.65~1.20毫米。表面黑棕色或棕色,略干皺縮粗糙。放大鏡下可見背面微隆起,腹面略平坦,中央或一端有黑色(或白色)凹人的臍點。切面可見乳白色的胚乳及胚。種子放水中,外皮有黏液釋出覆蓋種子。氣微,嚼之稍有黏性。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微寒,味甘。歸腎經(jīng)、肝經(jīng)、肺經(jīng)、小腸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利尿、滲濕通淋、明目、祛痰。屬利水滲濕藥下分類的利尿通淋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9~15克,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水煎洗或研末調(diào)敷。用治熱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濁、水腫、濕盛所致的水瀉、目赤障翳、風(fēng)熱目暗澀痛等。 |
藥理研究 | 利尿;預(yù)防腎結(jié)石形成;使滑膜等組織發(fā)生關(guān)節(jié)炎,促進(jìn)關(guān)節(jié)囊組織增生,使松弛了的關(guān)節(jié)囊恢復(fù)原有的緊張度;祛痰止咳;有擬膽堿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含桃葉珊瑚苷、具降糖作用的車前子粘多糖A等。另含京尼平苷酸、毛蕊花糖苷、車前苷、消旋一車前子苷、都桷子苷酸、桃葉珊瑚苷、車前子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內(nèi)傷勞倦、陽氣下陷、腎虛精滑及內(nèi)無濕熱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水瀉不止:車前子炒為末,米飲調(diào)3克服。(《衛(wèi)生易簡方》) ②治腹瀉:車前子、木瓜、五味子各等分。共為細(xì)末。每次3~4克。每日3次,水煎服。(《中國民族藥志》) ③治諸淋小便痛不可忍:車前子15克,淡竹葉、荊芥穗、赤茯苓、燈心各7.5克。上件分作兩劑,用新汲水煎,任意服。(《直指方》車前子散) ④治小便熱秘不通:車前子30克,川黃柏15克,芍藥6克,甘草3克。水煎徐徐服。(《普濟(jì)方》) ⑤治小便血淋作痛:車前子曬干為末,每服6克,車前葉煎湯下。(《普濟(jì)方》) |
功效與作用: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散結(jié)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功效與作用: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催吐、殺蟲、消腫。屬殺蟲止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