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o kòu cǎo
藥材名稱 | 倒扣草 |
藥材拼音 | dào kòu cǎo |
藥材別名 | 倒鉤草、倒刺草、魚鱗菜 |
英文名稱 | common achyranthes herb |
功效分類 | 利尿通淋藥 |
藥用部分 | 莧科植物土牛膝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莖具4棱,有柔毛。葉對生,紙質,卵圓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頂端急尖或鈍,基部漸狹,兩面被柔毛。穗狀花序頂生;苞片卵形,具長芒;小苞片淡紅色,披針形,基部具膜質邊緣;萼片5枚,淡青色,披針形;雄蕊5枚,花絲基部合生成杯狀;不育雄蕊約與花絲等長。果為胞果,卵形。夏、秋季開花。 |
產地分布 | 喜生于山坡、村邊、路旁、園地及空曠草地上。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福建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收。挖取全株,除凈泥土,曬干。 |
藥材性狀 | 根圓柱形,表面灰黃色,有縱皺,質柔韌,不易折斷,斷面灰白色或灰棕色,纖維性。莖多分枝,方柱形,莖節(jié)膨大,紫紅色或灰綠色,有細縱棱,斷面中空有髓。單葉對生,皺縮,展平后呈卵形或倒卵形,先端急尖,基部漸狹,全緣,兩面密被柔毛;葉柄短。穗狀花序由枝頂伸出。胞果細小,為宿萼包著而不露出,尖端刺手,排列于花軸上,呈倒鉤狀。氣無,味淡。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甘、淡。歸肺經、膀胱經、肝經。 |
功效作用 | 解表清熱、利水通淋、活血散瘀。屬利水滲濕藥下屬分類的利尿通淋藥,對白喉桿菌有抑制作用,并有中和白喉桿菌毒素的作用;種子所含的皂苷能明顯加強離體蛙心、兔心、豚鼠心和在位兔心收縮力;倒扣草堿對狗有降壓、減慢心率、擴張血管、增加呼吸頻率和幅度的作用。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煎服;鮮品用量50~100克。外用:煎水洗或搗敷。用治感冒發(fā)熱、暑熱頭痛、濕溫病久熱不退、瘧疾寒熱往來、咽喉腫痛、痄腮、熱淋、水腫;亦可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外用治跌打腫痛。 |
藥理研究 | 從藥效功能上看,倒扣草具有活血化瘀、利尿通淋、清熱解表的功效。對于女性月經不調或者痛經的癥狀,倒扣草也有不錯的效果。此外,它還可以治療跌打損傷、風濕關節(jié)痛、外感發(fā)熱、瘧疾、咽喉腫痛或者疔瘡癰腫等。它還可以治療淋病,對于水腫和濕熱帶下也有一定療效。 |
化學成分 | 根、種子含皂苷,主要為倒扣草皂苷 、倒扣草皂苷。全草含羥基促脫皮甾酮;又含甜菜堿、倒扣草堿。 |
使用禁忌 | 孕婦忌用。 |
配伍藥方 | 1、咳血:倒扣草、枇杷葉,陳皮各適量,水煎服。 2、水腫:倒扣草、金錢草、車前草、一點紅、薜荔、大葉酢漿草各10克,水煎服。 3、中風偏癱:倒扣草、千斤拔、雞血藤、制首烏、走馬胎、伸筋藤、毛杜仲各20克,稀薟草、風香藤各15克,大楓艾10克,白酒1000毫升,浸酒服。每次10毫升,早晚各1次。 4、閉經:倒扣草、金櫻根各15克,桃仁9克,雞血藤60克,生地、香附子各12克,水煎服。 5、流行性腮腺炎:倒扣草20克,水煎服;并取全草適量搗爛敷患處。 6、痢疾:倒扣草20克,洗凈,嚼爛吞服?;虻箍鄄?5克,地桃花根15克,車前草9克,青蒿9克,水煎沖蜜糖服。 7、淋?。乎r倒扣草20~30克(干品12~18克)。水煎飯前服,每日1劑。 8、跌打筋縮疼痛:鮮倒扣草一握,頭發(fā)一團。煎水熏洗患處,每日1次,可常洗。 9、胭窩膿腫:鮮倒扣草60克,酒水燉服;渣搗爛敷患處。 10、喉痛:倒扣草30克,水煎加蜜糖調勻,分3~4次服。 11、瘡瘍腫痛:倒扣草根葉適量,搗爛,敷患處。 12、風熱感冒:倒扣草30克;馬鞭草30克,地膽草30克,水煎服。 13、風濕腫痛:倒扣草100克,三又苦100克,七葉蓮100克,水煎外洗患處。 |
功效與作用: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功效與作用: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催吐、殺蟲、消腫。屬殺蟲止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