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òu cōng róng
藥材名稱 | 肉蓯蓉 |
藥材拼音 | ròu cōng róng |
藥材別名 | 蓯蓉、大蕓、荒漠肉蓯蓉、肉松蓉、縱蓉 |
英文名稱 | cistanche |
功效分類 | 補陽藥 |
藥用部分 | 列當(dāng)科植物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Y.C.Ma帶鱗葉的肉質(zhì)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寄生草本,莖肉質(zhì)肥厚,扁平,單一,下部寬,向上逐漸變細。鱗片葉淡黃白色,螺旋狀排列,無柄,下部葉排列緊密,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上部葉稀疏,線狀披針形,長1~4厘米,寬0.5~1厘米。穗狀花序生于莖頂端,每花有苞片1,與葉同行;小苞片2,狹線形,基部與花萼合生,花萼5淺裂;花冠管狀鐘形,頂端5裂,黃白色、淡紫色或邊緣淡紫色,管內(nèi)有2條縱向的鮮黃色突起,雄蕊4枚,2強,子房上位。蒴果卵形,褐色,種子多數(shù),細小,有光澤?;ㄆ?~6月,果期6~7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荒漠中,寄生在藜科植物瑣瑣(鹽木)Haloxylonammodendron (C.A.Mey.) Bunge的根上。分布于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等地。 |
采收加工 | 春、秋季均可采,以3~5月采收者為佳,過時則中空。采收后,晾曬至由黃白色變成肉質(zhì)棕褐色,干后即可;或切成數(shù)段曬干。肉蓯蓉:除去雜質(zhì),稍浸泡,潤透,切厚片,干燥;酒蓯蓉:去肉蓯蓉片,加黃酒拌勻(每100千克,用黃酒20千克),置燉罐內(nèi),密閉,隔水加熱蒸透,至酒完全吸盡、表面黑色時取出,干燥。 |
藥材性狀 | 扁圓柱形,稍彎曲,長3~20厘米,寬2~8厘米,厚1.5~4厘米。表面暗棕色、灰棕色或黑棕色,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肉質(zhì)鱗葉,通常鱗葉先端已斷或鱗葉脫落而留有橫長的短線狀鱗葉痕。體重,質(zhì)堅實而硬,微有韌性,不易折斷。斷面暗棕色或黑棕色,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深波狀環(huán)紋,有時中空。氣微,味甜而微苦。以條粗壯、密被鱗片、色暗棕、質(zhì)柔潤者為佳。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溫,味甘、咸。歸腎經(jīng)、大腸經(jīng)。 |
功效作用 | 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屬補虛藥下補陽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煎湯內(nèi)服,用量6~9克。用于腰膝痿軟、陽痿、女子不孕、腸燥便秘。 |
藥理研究 | 能增強體液和細胞免疫功能;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能增加去甲腎上腺素(NE)和5-羥吲哚乙酸(5-HIAA)含量,并增加多巴胺(DA)與二經(jīng)苯乙酸(D0PAC)比值;具有延緩衰老的作用;能顯著提高小鼠小腸推進度,縮短通便時間,能有效對抗阿托品的抑制排便作用,同時對大腸的水分吸收也有明顯抑制作用。具有降壓、抗突變等作用。有調(diào)整內(nèi)分泌、促進代謝及強壯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主要含苯乙基苷類。內(nèi)蒙古和新疆所產(chǎn)的肉蓯蓉,含多糖8.5%~13%,總糖及多糖含量以內(nèi)蒙古所產(chǎn)為高。另含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洋丁香酚苷、肉蓯蓉苷A、肉蓯蓉苷B、肉蓯蓉苷C、肉蓯蓉苷D、肉蓯蓉苷E、肉蓯蓉苷G、蓯蓉素、甘露醇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相火偏旺、胃弱便溏、實熱便結(jié)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遺精:肉蓯蓉、桑螵蛸、芡實各15克,蓮米18克,黑芝麻30克。共為末,蜜丸。早晚服,每次9克,開水送下。(張繼書《錦方選集》) ②強筋健髓:肉蓯蓉、鱔魚。為末,黃精酒丸服之。力可十倍。(《本草拾遺》) ③補精敗,面黑勞傷:肉蓯蓉120克,水煮令爛,薄切細研、精羊肉,分為四度,下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藥性論》) ④治腎虛白濁:肉蓯蓉、鹿茸、山藥、白茯苓等分。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棗湯每下三十丸。(《圣濟總錄》) ⑤治發(fā)汗、利小便,亡津液,大腑秘結(jié),老人、虛人皆可服:肉蓯蓉(酒浸,焙)60克,沉香(另研)30克。上為細末,用麻子仁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濟生方》潤腸丸) |
功效與作用: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散結(jié)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功效與作用: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催吐、殺蟲、消腫。屬殺蟲止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