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ào jiǎo cì
藥材名稱 | 皂角刺 |
藥材拼音 | zào jiǎo cì |
藥材別名 | 天釘、皂針、皂莢刺、天丁明、皂角針 |
英文名稱 | spina gleditsiae |
功效分類 | 殺蟲止癢藥 |
藥用部分 | 豆科植物皂莢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喬木。高達(dá)15米,刺粗壯,圓錐形,常分枝。羽狀復(fù)葉簇生,小葉6~14,長(zhǎng)卵形、長(zhǎng)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zhǎng)3~9厘米,寬1~3厘米,邊緣有細(xì)齒。總狀花序腋生,花雜性,花萼4,花瓣4,黃白色,雄蕊6~8枚,子房沿縫線有毛。莢果扁平長(zhǎng)條形刀鞘狀,熟時(shí)紫棕色,有時(shí)外被白色蠟粉?;ㄆ?~5月,果期9~10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山坡林中或谷地、路邊、溝旁、村舍旁的向陽處,多栽培。分布于我國(guó)南北各地。 |
采收加工 | 全年均可采收,直接干燥,或趁鮮切片后干燥。 |
藥材性狀 | 藥材商品包括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長(zhǎng)3~15厘米或更長(zhǎng),直徑0.3~1厘米;分枝刺長(zhǎng)1~6厘米,刺端銳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體輕,質(zhì)堅(jiān)硬,不易折斷。切片厚0.1~0.3厘米,常帶有尖細(xì)的刺端;木部黃白色,髓部疏松,淡紅棕色;質(zhì)脆,易折斷。無臭,味淡。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溫,味辛。歸肝經(jīng)、胃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消腫托毒、排膿、殺蟲。屬殺蟲止癢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3~9克,水煎服,外用適量,醋蒸取汁涂患處。用治癰疽初起或膿成不潰;外治疥癬麻風(fēng)。癰疽腫毒,膿未成者常與穿山甲同用。癰腫初起常加配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之類的中藥,如金銀花、甘草、乳香、沒藥等;若體虛膿成難潰者,配黃芪、當(dāng)歸托毒排膿,促其潰破。或單用與老母雞同煮食。另治產(chǎn)婦乳汁停滯,配柴胡、白芷、漏蘆、王不留行以通乳消腫。加米醋熬濃汁可外涂治頑癬。 |
藥理研究 | 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劑對(duì)肉瘤-180的抑制率為32.8%。 |
化學(xué)成分 | 含黃酮苷、酚類、氨基酸、槲皮素、非瑟素、黃顏木素、無色花青素、棕櫚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凡癰疽已潰不宜服,孕婦亦忌之。 |
配伍藥方 | ①治乳癰:皂角刺(半燒帶生)15克,真蚌粉9克。上藥研細(xì)。每服3克,酒調(diào)下。(《仁齋直指方》) ②治產(chǎn)后乳汁不泄:皂角刺、蔓荊子各燒存性,等分為末,每溫酒服6克。(《袖珍方》) ③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燒為末。每服3克,溫酒調(diào)下。(《綱目》引《熊氏婦人良方補(bǔ)遺》) ④治乳汁不足:皂角刺、王不留行各6克,黃芪15克,豬蹄2只。煎煮至肉爛,去藥渣,吃肉喝湯。(《安徽中草藥》) ⑤治鼻咽癌:皂刺和皂角樹枝360克。煎湯至黃酒色,每日服3次,分2日服完。(《抗癌本草》) |
功效與作用: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散結(jié)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功效與作用: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作用:潤(rùn)肺止咳、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催吐、殺蟲、消腫。屬殺蟲止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