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幻想沒準有一天要過上這樣的日子:
茅屋微風過,竹香穿鼻來。
月下聽松濤,雞犬遠還近。
清晨調(diào)素琴,流波動光影。
這只是幻想中的景致,也許久遠的山居生活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被理想化的憧憬。
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在找尋其中的意義:他們是極端的理想主義和極簡生活的踐行者嗎?是遵守先師先哲而找尋生命真諦、保持恒久信仰的一群堅守者嗎?
幾朵白云,半畝方田,一把鋤頭,半間茅屋,幾桿修竹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
世人大多認為純粹的田園生活只會在中國古代才存在,然而我在岳麓山和紫云山與這些隱修者相遇,才得知,這里兩千年來就有隱在此修行,在高山之巔,在云霧深處,香火不斷,誦念不絕。他們遠離都市,與青山朗月為伴,聽風觀雨,隨著四季的變更,過著自然隨心的田園生活。吃著簡單食物,占據(jù)最小資源沒有身份、資產(chǎn),甚至淡化血緣,簡單生活,將心中雜念剔除干凈,坐下來讓身心舒展開來,將心靈仔細守護安放好,平穩(wěn)順和地度過余生。他們對自我心性與自由有著強烈的渴望,在世俗生活中自發(fā)地抵達一種詩意的生活。
相傳古代的智者老子曾駐足在臨洮岳麓山達三年之久,他教導人們養(yǎng)生煉丹修習,最后在此羽化。有史以來,隱士們就已經(jīng)存在,在主流社會之外,終其一生對山水自然的理解和體悟,期望追回到遠古時期。他們依然遵守著先祖?zhèn)?-也是他們的導師們教導他們的生活準則,隱士們很好地將這種生活的精髓保持了下來,我們很可能低估了這種田園生活的既有價值。
王道長是我碰到第一個隱士。他在山上己經(jīng)靜修40多年了,據(jù)說戰(zhàn)國時期這里就有人在此山洞隱居修行?,F(xiàn)在的山洞四壁,依然留有歷年煙火熏黑的痕跡。門外狹窄的空地搭建的木板上晾曬著大量的蘿卜絲和粉條,大概是準備做蘿卜拌湯用,已備冬日之需。
在山洞旁的茅屋里,簡易爐膛的火苗竄上來,鍋里的土豆還未煮熟,70歲的王道長一邊加著松枝煽著火,一邊招呼我坐下。他的幾名弟子這時從山下回來,傍晚十分,他們幾人沿襲著以往的功課,點燃油燈,上香,叩首,念誦道德經(jīng)。
從小土屋出來,對面山巒被一叢叢剛冒出嫩芽鋪滿枝頭的淺綠色柳樹,裝點出勃勃生機,間或有野杏樹開著粉色的花兒在微風中搖曳,向山洼撒下片片花瓣。王道長走到山坡前,逆光下面我而站,談笑風生,笑起來僅剩的幾個門牙和瞇縫的雙眼,憨態(tài)竟像三歲孩童般純真動人,無一浮塵。天地不老,歲月常青。我體悟到先哲們的精神依然在這歷史時空中永恒長存。
我們聊天,頭頂清澈的天空,薄云被長風撕拉成片片羽毛般,輕盈的浮云向西天飛飄而散,美好現(xiàn)世轉(zhuǎn)瞬即失。此刻即彼時,瞬間即永恒。古人也曾在此感念天地之悠悠,獨享山居生活的清逸吧。
幾千年過去了,世事變遷,滄海桑田。對修道的人來講,“道不變”。今天他過的這種生活幾乎和兩千多年前毫無二致。山下挑水,上山開田種萊,念誦道德經(jīng),堅持內(nèi)觀自省,感受四季陰晴,靜聽內(nèi)心感受,體會先哲們的哲學精髓。物轉(zhuǎn)星移,唯有此心不變,時間成為萬物最終的守候和見證者。
月牙升起,頭頂天空湛藍幽深,我沿著山上一條名曰“刀脊梁”的狹窄小路而下,兩邊是深深的紅土溝壑,以及長在懸崖上的綠柳野山杏,經(jīng)久不息的呼嘯山風從冬刮到夏,也從我的背后吹過,讓剛才的熱汗有些收起,令人爽快無比。離縣城僅僅10多公里的路程,在徒峭的山頂,這里儼然成為世外桃源,人間。這兒離純凈天然最近,離人的真性最近,也離2000多年前的先哲的思想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