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dōng yí | 注音 | ㄉㄨㄥ ㄧˊ |
首字母 | dy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東夏、東裔、東籍、東方人、東部民族 | ||
反義詞 | 西戎、西域、西番、西北夷、西方人 | ||
基本解釋 | 1.古代對我國中原以東各族的統(tǒng)稱。 2.指三國吳。 3.特指清朝統(tǒng)治者。 4.舊指我國東方日本﹑朝鮮等國家。 |
東夷,是先秦時代中原王朝對中原以東各部落的稱呼。古代以中原(即黃河中下游一帶)為天下中心,稱周邊四方為"夷、蠻、戎、狄"。"夷"的稱謂最早文字記載來自于周代的《禮記·王制》:"中國(方位概念,居天下之中)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這種說法被現(xiàn)代權威學者證明是錯誤的),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fā)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p>
東夷在考古上是指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歷經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承載者。稱呼上是對黃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總稱或是對東方各部落的泛稱,也是漢族的族源之一。
考古上,東夷文化發(fā)源于魯中泰沂山區(qū)(今山東省中南部),是華夏文明重要源頭之一,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結束,東夷及其古文化在亞洲古文化的發(fā)源與交流中都處于較為重要的地位。
稱呼上,夏商周時期,東夷作為對黃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總稱。秦漢以后多指居住于中國以東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琉球群島等地的外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