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nèi gé | 注音 | ㄣㄟˋ ㄍㄜˊ |
首字母 | ng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政府、執(zhí)政團隊、行政部門 | ||
反義詞 | 反對派、在野黨、反對政府 | ||
基本解釋 | ①貴婦人的居室;內堂華堂翠幕春風來,內閣金屏曙色開。②某些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一般由議會中取得多數席位的一個或幾個政黨的人員組成。首腦叫總理或首相,閣員叫部長、總長、大臣或相。③官署名。明初廢丞相,以大學士為皇帝顧問。成祖即位后,命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入午門內的文淵閣當值,參預機要,稱內閣◇入閣者多為實權人物,內閣地位居六部之上。清沿設,至雍正設軍機處,內閣無實權,但名義上仍是最高級官署。清末仿行君主立憲制,設責任內閣,為最高國務機構。人們還習慣把北洋軍閥時的國務院稱為內閣。 |
內閣:是對組成中央政府的各行政權力機關的一種總稱謂。內閣最早出現(xiàn)于14世紀的中國,而英國的內閣卻是出現(xiàn)于18世紀。
內閣是一些國家中央政府的一種組織形式。在議會內閣制國家中,內閣由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某個政黨或政黨聯(lián)盟聯(lián)合組成,由國家元首任命。內閣淵源于英國由貴族組成的樞密院,原為英王的最高咨詢機關。1688年“光榮革命”后,英王威廉三世任命少數議員為樞密院成員,又選出議會中最有勢力一派的領袖負責,共商政務。該組織被稱為內閣。1717年起,由于喬治一世為日耳曼人不懂英語,故經常不參加內閣會議,內閣也逐漸擺脫國王控制,成為掌管全國政務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