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相從休務日,何妨低唱微吟。天垂云重作春陰。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
聞道分司狂御史,紫云無路追尋。凄風寒雨是骎骎。問囚長損氣,見鶴忽驚心。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419-422
2、于培杰,孫言誠注譯.蘇東坡詞選.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84年12月:93-95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正月,李公恕自京東轉運判官召赴汴京,路過徐州,蘇軾作該詞相贈。
上片從假日的寂寞寫起。自古以來,人們在一起度假日,隨意唱歌、吟詩等。說假日“低唱微吟”,似乎頗有雅趣,其實是聊以解除寂寞而已。接著描寫了當前的天氣情況:天幕低垂,云氣濃重,造成了春日的陰霾。這一句寫景并非閑筆,一方面為下文的“雪”、“雨”作背景,一方面也襯托出人內心的沉悶。而后寫到與友人的宴飲,并用室外的雪景作映襯:“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边@是兩個無聲的“鏡頭”:一個寫人,一個寫景,一個寫室內,一個寫室外,一個寫靜態(tài),一個寫動態(tài)(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這很容易使人想起“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句)一類詩句。在這里,蘇軾用清冷、寂寥的氛圍,有力地烘托出“人”相對無言,只是以酒遣愁的離情別緒,以及內在的孤獨感。
下片“聞道”兩句,承上“坐中”,借晚唐杜牧的風流韻事,反其意而用之,說宴會并無美妓聲樂之歡,以見其單調無味,郁郁寡歡。也可以說,這里是借“分司狂御史”“追尋”紫云的故實,作了一筆反襯。蘇軾再用“凄風寒雨”加倍渲染,更使人感到有點透不過氣來。蘇軾為什么這樣寫,結尾處透露了此中消息,原來,蘇軾長期為審案斷獄等公務所累,每當看到鶴時,便忽然想到隱居生活的閑逸。話說得比較婉轉含蓄,實際意思是說,對仕宦生涯感到厭倦,而向往林下的隱居生活。蘇軾后來在《鶴嘆》詩中寫道:“驅之上堂立斯須,投以餅餌視若無。戛然長鳴乃下趨,難進易退我不如?!迸c蘇軾自己在仕途上的進退聯(lián)系起來,其意比較顯豁,有助于讀者理解“見鶴忽驚心”這一句的深意。
全詞,雖為送別之作,但敘寫與議論的主要內容卻是仕宦生活,表達得比較隱約和深沉,這種打破常規(guī)的作法是比較少見的。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