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嵩陽動十年,舊時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復(fù)見,三十六峰猶眼前。
夷門二月柳條色,流鶯數(shù)聲淚沾臆。
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陽路,惟余眷眷長相憶。
1、周蒙,馮宇主編.全唐詩廣選新注集評2: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08:620
2、呂樹坤,徐潛選注譯.新編·注釋·今譯唐詩一千首: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17.01:102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州)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謚號忠。
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