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ūn pí
藥材名稱 | 椿皮 |
藥材拼音 | chūn pí |
藥材別名 | 椿根皮、樗白皮、苦椿皮、臭椿、樗根皮 |
英文名稱 | cortex ailanthi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藥用部分 | 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的根皮或干皮。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13~25厘米,卵狀披針形,長7~12厘米,寬2~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斜截形,近基部有1~2對(duì)粗齒,齒尖背面有1腺體,揉碎有臭氣?;ㄐ?,綠白色,雜性,集成大型頂生圓錐花序;萼片5~6;雄花雄蕊10枚,著生于花盤基部;兩性花雄蕊較短,雌蕊具5~6心皮,基部多少連合。翅果扁平,長橢圓形,1~6個(gè)著生于一果柄上,每個(gè)翅果中部具1粒種子?;ㄆ?~7月,果期8~9月。 |
產(chǎn)地分布 | 野生或栽培于山坡、路旁、宅院、村邊。分布于河北、湖北及全國大部分地區(qū)。 |
采收加工 | 全年均可剝?nèi)?,曬干,或刮去粗皮曬干?/td> |
藥材性狀 | 根皮:不整齊片狀或卷片狀,長寬不一,厚0.3~1厘米。外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多數(shù)突起的縱向皮孔及不規(guī)則縱、橫裂紋,除去粗皮者顯黃白色;內(nèi)表面淡黃色,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點(diǎn)。質(zhì)硬而脆,斷面外層顆粒性,內(nèi)層纖維性。氣微,味苦。 干皮:不規(guī)則板片狀,大小不一,厚0.5~2厘米。外表面灰黑色,極粗糙,有深裂.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苦、澀。歸大腸經(jīng)、胃經(jīng)、肝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燥濕、收澀止帶、止瀉、止血。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濕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6~9克,水煎服。用治赤白帶下、濕熱瀉痢、久瀉久痢、便血、崩漏。 |
藥理研究 | 有抗癌和抗阿米巴原蟲等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含苦味成分臭椿內(nèi)酯、11-乙酰臭椿內(nèi)酯,另含脂肪酸27%以上,以及植物甾醇、轉(zhuǎn)化糖、蠟醇、鞣質(zhì)、臭椿苦酮、苦木素、臭椿辛內(nèi)酯C、β-卡波林衍生物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者不可用,崩帶屬腎家真陰虛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凡滯下積氣未盡者亦不宜遽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滴蟲性陰道炎:椿皮15克,水煎服。另用千里光全草30克,薄荷、蛇床子各15克,水煎,外洗。(江西《中草藥學(xué)》) ②治膀胱炎、尿道炎:椿皮12克(鮮品45克),鮮車前草60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③冶肝脾大:椿皮熬膏。攤布上敷患處,每日換1次。(《安徽中草藥》) ④治關(guān)節(jié)疼痛:臭椿根皮30克。酒水各半,豬腳1只。同燉服。(《福建藥物志》) ⑤治赤白帶有濕熱者:椿皮12克,黃柏、黃芩各9克,雞冠花、翻白草各15克。水煎服。(《華山藥物志》) |
功效與作用: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散結(jié)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功效與作用: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催吐、殺蟲、消腫。屬殺蟲止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