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ín pí
藥材名稱 | 秦皮 |
藥材拼音 | qín pí |
藥材別名 | 蠟樹皮、秦白皮、梣皮 |
英文名稱 | Ash Bark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藥用部分 | 木犀科植物尖葉白蠟樹Fraxinus szaboana Lingelsh.的枝皮或干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落葉喬木,高10~12米。樹皮灰褐色,較平滑,老時淺裂。奇數(shù)羽狀復葉,對生;葉軸具柔毛及腺毛,后漸脫落;小葉3~5,卵形或長卵形,先端長漸尖,邊緣有銳鋸齒,上面光滑,下面沿主脈及側脈被柔毛;花與葉同時或稍后開放,雄性與兩性異株,圓錐花序生于嫩枝頂端及葉腋;花小,花萼鐘狀,不規(guī)則4~5裂;無花冠;雄蕊2枚,外露;柱頭2深裂;常鉗形內(nèi)彎。翅果長倒卵形或倒披針形?;ㄆ?~5月,果期8~9月。 |
產(chǎn)地分布 | 均生于山坡路邊或林中。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四川等地。 |
采收加工 | 春、秋季剝?nèi)≈ζせ蚋善?,曬干?/td> |
藥材性狀 | 枝皮:卷筒狀或槽狀,長10~60厘米,厚1.5~3毫米。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間呈斑狀,平坦或稍粗糙,并有灰白色圓點狀皮孔及細斜皺紋,有的具分枝痕。內(nèi)表面黃白色或棕色,平滑。質(zhì)硬而脆,斷面纖維性,黃白色。無臭,味苦。干皮:長條狀塊片,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具龜裂狀溝紋及紅棕色圓形或橫長的皮孔。質(zhì)堅硬,斷面纖維性較強。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苦、澀。歸肝經(jīng)、膽經(jīng)、大腸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燥濕、收澀、明目。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濕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6~12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洗患處。用治熱痢、泄瀉、赤白帶下、目赤腫痛、目生翳膜。 |
藥理研究 | 抗菌、抗炎、鎮(zhèn)痛,可用于“痛風”性關節(jié)炎,影響花生四烯酸代謝;還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七葉樹苷、秦皮苷、七葉樹內(nèi)酯等成分,并分得微量成分N-苯基-2-苯胺,該成分首次從木樨科中得到。另含馬栗樹皮苷、馬栗樹皮素、秦皮素、秦皮甲素、秦皮乙素、熊果酸、胡蘿卜苷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急性菌?。呵仄?、苦參各12克,炒萊菔子、廣木香各9克。共為細末,開水調(diào)服,每次9~12克,每日3~4次。(《國醫(yī)論壇》1986,(2),52) ②治慢性細菌性痢疾:秦皮12克,生地榆、椿皮各9克。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③治急性肝炎:秦皮9克,茵陳、蒲公英各30克,黃柏9克,大黃9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藥》) ④治麥粒腫,大便干燥:秦皮9克,大黃6克。水煎服。孕婦忌服。(《河北中藥手冊》) |
功效與作用: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功效與作用: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催吐、殺蟲、消腫。屬殺蟲止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