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ǎng miàn zhēn
藥材名稱 | 兩面針 |
藥材拼音 | liǎng miàn zhēn |
藥材別名 | 上山虎、下山虎、入地金牛、兩邊針 |
英文名稱 | Radix zanthoxyli |
功效分類 | 活血止痛藥 |
藥用部分 | 蕓香科植物兩面針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木質(zhì)藤本。根外皮棕黃色。莖、枝、葉軸背面、葉柄及葉主脈上均著生下彎的皮刺。莖棕褐色,有皮孔。葉互生,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有小葉7~11片,小葉對生,小葉柄短,卵形或卵狀長圓形,堅紙質(zhì)或厚革質(zhì),表面暗綠色,背面黃綠色,干后發(fā)亮,先端具驟狹的短尖頭,鈍圓或凹入,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具稀疏圓齒或近全緣。傘房狀花序腋生;花單性;苞片細(xì)小,錐形;萼片4,寬卵形;花瓣4,卵狀長圓形;雄花雄蕊4枚;雌花雌蕊退化,心皮4,近離生,柱頭頭狀。瞢葖1~4,通常為2,紫紅色,有粗大的油腺,頂端具短喙;種子卵圓形,黑色光亮,味麻辣?;ㄆ?~4月,果期9~10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曠野向陽的雜木林中。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
采收加工 | 全年均可采挖,洗凈,切片或段,曬干。 |
藥材性狀 | 厚片或圓柱形短段。表面淡棕黃色或淡黃色,有鮮黃色或黃褐色類圓形皮孔。切斷面較光滑,皮部淡棕色,木部淡黃色,可見同心性環(huán)紋及密集的小孔。質(zhì)堅硬。氣微香,味辛辣麻舌而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平,味苦、辛。有小毒。歸胃經(jīng)、肝經(jīng)。 |
功效作用 | 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祛風(fēng)通絡(luò)。屬活血化瘀藥下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5~10克,煎服;外用適量,研末外敷。用治氣滯血瘀引起的跌撲損傷、風(fēng)濕痹痛、胃痛、牙痛、毒蛇咬傷;外治湯火燙傷。 |
藥理研究 | 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解痙作用;誘發(fā)僵住癥;強心,抗癌,抗菌,局部麻醉等。兩面針提取物腹腔注射,對小鼠醋酸扭體反應(yīng)、K+透入及光熱刺激法均有鎮(zhèn)痛作用。還具抗菌作用。注射劑和結(jié)晶性片劑,可治療神經(jīng)痛、頭痛、腰腿痛、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及胃腸、外傷痛、感冒頭痛及小手術(shù)局部麻醉、止痛等。 |
化學(xué)成分 | 含兩面針堿、白屈菜紅堿、異崖椒定堿、光葉花椒堿、氯化兩面針堿、氯化光葉花椒堿、氧化兩面針堿等生物堿類成分。 |
使用禁忌 | 不能過量服用。忌與酸味食物同服。孕婦禁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兩面針根15克,肖梵天花根30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②治跌打損傷:兩面針鮮根30克,鮮朱砂根15克,豬蹄1只。酌加酒水燉服。(《福建藥物志》) ③治胃、十二指腸潰瘍:兩面針根15克,金豆根、石仙桃各30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④治膽道蛔蟲癥:柘樹、兩面針、十大功勞根各15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藥處方》) ⑤治肋間神經(jīng)痛:兩面針根、土丁桂各15克,鹽膚木、黃皮根各30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藥處方》) ⑥治痢疾:兩面針根15克,火炭母全草30克,番石榴葉30克,旱蓮草20克。水煎服,每日1劑。(《壯族民間用藥選編》) ⑦治齲齒痛:兩面針根皮研粉,置痛處,或用根3~9克,水煎含漱。(《廣西本草選編》) ⑧治毒蛇咬傷:兩面針鮮根30克,水煎服,另用鮮根磨酒外敷。(《福建中草藥》) |
功效與作用: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散結(jié)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功效與作用: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催吐、殺蟲、消腫。屬殺蟲止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