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跟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盜跖。盜跖的部下有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擾各國諸侯;穿室破門,掠奪牛馬,搶劫婦女;貪財妄親,全不顧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他所經(jīng)過的地方,大國避守城池,小國退入城堡,百姓被他弄得很苦??鬃訉α录菊f:“大凡做父母的,必定能告誡自己的子女,做兄長的,必定能教育自己的弟弟。假如做父親的不能告誡自己的子女,做兄長的不能教育自己的兄弟,那么父子、兄弟之間的親密關系也就沒有什么可貴的了。如今先生你,是當世的賢士,然而兄弟卻被叫作盜跖,成為天下的禍害,而且不能加以管教,我私下里替先生感到羞愧。我愿意替你前去說服他?!绷录菊f:“先生談到做父親的必定能告誡自己的子女,做兄長的必定能教育自己的弟弟,假如子女不聽從父親的告誡,兄弟不接受兄長的教育,即使像先生今天這樣能言善辯,又能拿他怎么樣呢?而且盜跖的為人,思想活躍猶如噴涌的泉水,感情變化就像驟起的暴風,勇武強悍足以抗擊敵人,巧言善辯足以掩蓋過失,順從他的心意他就高興,違背他的意愿他就發(fā)脾氣,容易用言語侮辱別人。先生千萬不要去見他?!?/p>
孔子不聽,讓顏回駕車,子貢作驂乘,前去會見盜跖。盜跖正好在泰山的南麓休整隊伍,將人肝切碎后吃掉??鬃酉铝塑囎呱锨叭?,見了稟報的人員說:“魯國人孔丘,聽說將軍剛毅正直,多多拜托轉(zhuǎn)達我前來拜見的心意?!?/p>
稟報的人入內(nèi)通報,盜跖聽說孔子求見勃然大怒,雙目圓睜亮如明星,頭發(fā)怒起直沖帽頂,說:“這不就是那魯國的巧偽之人孔丘嗎?替我告訴他:‘你矯造語言,托偽于文王、武王的主張;你頭上帶著樹杈般的帽子,腰上圍著寬寬的牛皮帶,滿口的胡言亂語;你不種地卻吃得不錯,不織布卻穿得講究;你整天搖唇鼓舌,專門制造是非,用以迷惑天下的諸侯,使天下的讀書人全都不能返歸自然的本性,而且虛妄地標榜盡孝尊長的主張以僥幸得到封侯的賞賜而成為富貴的人。你實在是罪大惡極,快些滾回去!要不然,我將把你的心肝挖出來增加午餐的膳食!’”
孔子再次請求通報接見,說:“我榮幸地跟柳下季相識,誠懇希望能夠面見將軍。”稟報人員再次通報,盜跖說:“叫他進來!”孔子小心翼翼地快步走進帳去,又遠離坐席連退數(shù)步,向盜跖深深施禮。盜跖一見孔子大怒不已,伸開雙腿,按著劍柄怒睜雙眼,喊聲猶如哺乳的母虎,說:“孔丘你上前來!你所說的話,合我的心意有你活的,不合你的心意你就等著一死?!?/p>
孔子說:“我聽說,大凡天下人有三種美德:生就魁梧高大,長得漂亮無雙,無論少小年長高貴卑賤見到他都十分喜歡,這是上等的德行;才智能夠包羅天地,能力足以分辨各種事物,這是中等的德行;勇武、慓悍、果決、勇敢,能夠聚合眾人統(tǒng)率士兵,這是下一等的德行。大凡人們有此一種美德,足以南面稱王了。如今將軍同時具備了上述三種美德,你高大魁梧身長八尺二寸,面容和雙眼熠熠有光,嘴唇鮮紅猶如朱砂,牙齒整齊猶如編貝,聲音洪亮合于黃鐘,然而名字卻叫盜跖,我暗暗為將軍感到羞恥并且認為將軍不應有此惡名。將軍如果有意聽從我的勸告,我將南邊出使吳國越國,北邊出使齊國魯國,東邊出使宋國衛(wèi)國,西邊出使晉國秦國,派人為將軍建造數(shù)百里的大城,確立數(shù)十萬戶人家的封邑,尊將軍為諸侯,跟天下各國更除舊怨開啟新的一頁,棄置武器休養(yǎng)士卒,收養(yǎng)兄弟,供祭祖先。這才是圣人賢士的作為,也是天下人的心愿。”
盜跖大怒說:“孔丘上前來!凡是可以用利祿來規(guī)勸、用言語來諫正的,都只能稱作愚昧、淺陋的普通順民。如今我身材高大魁梧面目英俊美好,人人見了都喜歡,這是我的父母給我留下的美德。你孔丘即使不當面吹捧我,我難道不知道嗎?而且我聽說,喜好當面夸獎別人的人,也好背地里詆毀別人。如今你把建造大城、匯聚眾多百姓的意圖告訴給我,這是用功利來誘惑我,而且是用對待普通順民的態(tài)度來對待我,這怎么可以長久呢!城池最大的,莫過于整個天下。堯舜擁有天下,子孫卻沒有立錐之地;商湯與周武王立做天子,可是后代卻遭滅絕,這不是因為他們貪求占有天下的緣故嗎?”
“況且我還聽說,古時候禽獸多而人少,于是人們都在樹上筑巢而居躲避野獸,白天拾取橡子,晚上住在樹上,所以稱他們叫做有巢氏之民。古時候人們不知道穿衣,夏天多多存積柴草,冬天就燒火取暖,所以稱他們叫做懂得生存的人。到了神農(nóng)時代,居處是多么安靜閑暇,行動是多么優(yōu)游自得,人們只知道母親,不知道父親,跟麋鹿生活在一起,自己耕種自己吃,自己織布自己穿,沒有傷害別人的心思,這就是道德鼎盛的時代。然而到了黃帝就不再具有這樣的德行,跟蚩尤在涿鹿的郊野上爭戰(zhàn),流血百里。堯舜稱帝,設置百官,商湯放逐了他的君主,武王殺死了紂王。從此以后,世上總是依仗強權(quán)欺凌弱小,依仗勢眾侵害寡少。商湯、武王以來,就都是屬于篡逆叛亂的人了。”
“如今你研修文王、武王的治國方略,控制天下的輿論,一心想用你的主張傳教后世子孫,穿著寬衣博帶的儒式服裝,說話與行動矯揉造作,用以迷惑天下的諸侯,而且一心想用這樣的辦法追求高官厚祿,要說大盜再沒有比你大的了。天下為什么不叫你作盜丘,反而竟稱我是盜跖呢?你用甜言蜜語說服了子路讓他死心塌地地跟隨你,使子路去掉了勇武的高冠,解除了長長的佩劍,受教于你的門下,天下人都說你孔子能夠制止暴力禁絕不軌??墒呛髞?,子路想要殺掉篡逆的衛(wèi)君卻不能成功,而且自身還在衛(wèi)國東門上被剁成了肉醬,這就是你那套說教的失敗。你不是自稱才智的學士、圣哲的人物嗎?卻兩次被逐出魯國,在衛(wèi)國被人鏟削掉所有足跡,在齊國被逼得走投無路,在陳國蔡國之間遭受圍困,不能容身于天下。而你所教育的子路卻又遭受如此的禍患,做師長的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立足,做學生的也就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為人,你的那套主張難道還有可貴之處嗎?”
“世上所尊崇的,莫過于黃帝,黃帝尚且不能保全德行,而征戰(zhàn)于涿鹿的郊野,流血百里。唐堯不慈愛,虞舜不孝順,大禹半身不遂,商湯放逐了他的君主,武王出兵征討商紂,文王曾經(jīng)被囚禁在羑里。這以上的六個人,都是世人所尊崇的,但是仔細評論起來,都是因為追求功利迷惑了真性而強迫自己違反了自然的稟賦,他們的做法實在是極為可恥的?!?/p>
“世人所稱道的賢士,就如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讓了孤竹國的君位,卻餓死在首陽山,尸體都未能埋葬。鮑焦著意清高非議世事,竟抱著樹木而死去。申徒狄多次進諫不被采納,背著石塊投河而死,尸體被魚鱉吃掉。介子推算是最忠誠的了,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晉文公吃,文公返國后卻背棄了他,介子推一怒之下逃出都城隱居山林,也抱著樹木焚燒而死。尾生跟一女子在橋下約會,女子沒有如期赴約,河水涌來尾生卻不離去,竟抱著橋柱子而淹死。這以上的六個人,跟肢解了的狗、沉入河中的豬以及拿著瓢到處乞討的乞丐相比沒有什么不同,都是重視名節(jié)輕生赴死,不顧念身體和壽命的人?!?/p>
“世人所稱道的忠臣,沒有超過王子比干和伍子胥的了。伍子胥被拋尸江中,比干被剖心而死,這兩個人,世人都稱作忠臣,然而最終被天下人譏笑。從上述事實看來,直到伍子胥、王子比干之流,都是不值得推崇的。”
“你孔丘用來說服我的,假如告訴我怪誕離奇的事,那我是不可能知道的;假如告訴我人世間實實在在的事,不過如此而已,都是我所聽聞的事。現(xiàn)在讓我來告訴你人之常情,眼睛想要看到色彩,耳朵想要聽到聲音,嘴巴想要品嘗滋味,志氣想要滿足、充沛。人生在世高壽為一百歲,中壽為八十歲,低壽為六十歲,除掉疾病、死喪、憂患的歲月,其中開口歡笑的時光,一月之中不過四、五天罷了。天與地是無窮盡的,人的死亡卻是有時限的,拿有時限的生命托付給無窮盡的天地之間,迅速地消逝就像是千里良駒從縫隙中驟然馳去一樣。凡是不能夠使自己心境獲得愉快而頤養(yǎng)壽命的人,都不能算是通曉常理的人?!?/p>
“你孔丘所說的,全都是我想要廢棄的,你趕快離開這里滾回去,不要再說了!你的那套主張,顛狂失性鉆營奔逐,全都是巧詐、虛偽的東西,不可能用來保全真性,有什么好談論的呢!”
孔子一再拜謝快步離去,走出帳門登上車子,三次失落拿在手里的韁繩,眼光失神模糊不清,臉色猶如死灰,低垂著頭靠在車前的橫木上,頹喪地不能大口喘氣?;氐紧攪鴸|門外,正巧遇上了柳下季。柳下季說:“近來多日不見心里很不踏實,看看你的車馬好像外出過的樣子,恐怕是前去見到盜跖了吧?”孔子仰天長嘆道:“是的?!绷录菊f:“盜跖莫不是像先前我所說的那樣違背了你的心意吧?”孔子說:“正是這樣。我這樣做真叫做沒有生病而自行扎針一樣,自找苦吃,急急忙忙地跑去撩撥虎頭、編理虎須,幾乎不免被虎口吞掉?。 ?/p>
子張向滿茍得問道:“怎么不推行合于仁義的德行呢?沒有德行就不能取得別人的信賴,不能取得別人的信賴就不會得到任用,不能得到任用就不會得到利益。所以,從名譽的角度來觀察,從利祿的角度來考慮,能夠?qū)嵭腥柿x就真是這樣的。假如棄置名利,只在內(nèi)心求得反思,那么士大夫的所作所為,也不可能一天不講仁義啊!”滿茍得說:“沒有羞恥的人才會富有,善于吹捧的人才會顯貴。大凡獲得名利最大的,幾乎全在于無恥而多言。所以,從名譽的角度來觀察,從利祿的角度來考慮,能夠吹捧就真是這樣的。假如棄置名利,只在內(nèi)心求得反思,那么士大夫的所作所為,也就只有保持他的天性了?。 弊訌堈f:“當年桀與紂貴為天子,富有到占有天下,如今對地位卑賤的奴仆說,你的品行如同桀紂,那么他們定會慚愧不已,產(chǎn)生不服氣的思想,這是因為桀紂的所作所為連地位卑賤的人也瞧不起。仲尼和墨翟窮困到跟普通百姓一樣,如今對官居宰相地位的人說,你的品行如同仲尼和墨翟,那么他一定會除去傲氣謙恭地說自己遠遠比不上,這是因為士大夫確實有可貴的品行。所以說,勢大為天子,未比就尊貴;窮困為普通百姓,未必就卑賤;尊貴與卑賤的區(qū)別,決定了德行的美丑?!睗M茍得說:“小的盜賊被拘捕,大的強盜卻成了諸侯,諸侯的門內(nèi),方才存有道義之士。當年齊桓公小白殺了兄長、娶了嫂嫂而管仲卻做了他的臣子,田成子常殺了齊簡公自立為國君而孔子卻接受了他贈與的布帛。談論起來總認為桓公、田常之流的行為卑下,做起來又總是使自己的行為更加卑下,這就是說言語和行動的實情在胸中相互矛盾和斗爭,豈不是情理上極不相合嗎!所以古書上說過:誰壞誰好?成功的居于尊上之位,失敗的淪為卑下之人。”
子張說:“你不推行合于仁義的德行,就必將在疏遠與親近之間失去人倫關系,在尊貴與卑賤之間失去規(guī)范和準則,在長上與幼小之間失去先后序列;這樣一來五倫和六位,又拿什么加以區(qū)別呢?”滿茍得說:“堯殺了親生的長子,舜流放了同母的兄弟,親疏之間還有倫??裳詥??商湯逐放夏桀,武王殺死商紂,貴賤之間還有準則可言嗎?王季被立為長子,周公殺了兩個哥哥,長幼之間還有序列可言嗎?儒家偽善的言辭,墨家兼愛的主張,‘五紀’和‘六位’的序列關系還能有區(qū)別嗎?
“而且你心里所想的正在于名,我心里所想的正為了利。名與利的實情,不合于理,也不明于道。我往日跟你在無約面前爭論不休:‘小人為財而死,君子為名獻身。然而他們變換真情、更改本性的原因,卻沒有不同;而竟至舍棄該做的事而不惜生命地追逐不該尋求的東西,那是同一樣的?!哉f,不要去做小人,反過來追尋你自己的天性;不要去做君子,而順從自然的規(guī)律?;蚯蛑保樒渥匀?;觀察四方,跟隨四時變化而消長。或是或非,牢牢掌握循環(huán)變化的中樞;獨自完成你的心意,跟隨大道往返進退。不要執(zhí)著于你的德行,不要成就于你所說的規(guī)范;那將會喪失你的稟性。不要為了富有而勞苦奔波,不要為了成功而不惜獻身,那將會舍棄自然的真性。比干被剖心,子胥被挖眼,這是忠的禍害;直躬出證父親偷羊,尾生被水淹死,這是信的禍患;鮑焦抱樹而立、干枯而死,申生寧可自縊也不申辯委屈,這是廉的毒害;孔子不能為母送終,匡子發(fā)誓不見父親,這是義的過失。這些現(xiàn)象都是上世的傳聞,當代的話題,總認為士大夫必定會讓自己的言論正直,讓自己的行動跟著去做,所以深受災殃,遭逢如此的禍患?!?/p>
無足向知和問道:“人們終究沒有誰不想樹立名聲并獲取利祿的。那個人富有了人們就歸附他,歸附他也就自以為卑下,以自己為卑下就更會尊崇富有者。受到卑下者的尊崇,就是人們用來延長壽命、安康體質(zhì)、快樂心意的辦法。如今唯獨你在這方面沒有欲念,是才智不夠用呢?還是有了念頭而力量不能達到呢?抑或推行正道而一心不忘呢?”
知和說:“如今有這么一個興名就利的人,就認為跟自己是同時生、同鄉(xiāng)處,而且認為是超越了世俗的人了;其實這樣的人內(nèi)心里全無主心,用這樣的辦法去看待古往今來和是非的不同,只能是混同流俗而融合于世事。舍棄了貴重的生命,離開了最崇高的大道,而追求他一心想要追求的東西;這就是他們所說的延長壽命、安康體質(zhì)、快樂心意的辦法,不是跟事理相去太遠嗎!悲傷所造成的痛苦,愉快所帶來的安適,對身體的影響自己不能看清;驚慌所造成的恐懼,歡欣所留下的喜悅,對于心靈的影響自己也不可能看清。知道一心去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卻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去做,所以尊貴如同天子,富裕到占有天下,卻始終不能免于憂患?!?/p>
無足說:“富貴對于人們來說,沒有什么不利的,享盡天下的美好并擁有天下最大的權(quán)勢,這是道德極高尚的人所不能得到的,也是賢達的人所不能趕上的;挾持他人的勇力用以顯示自己的威強,把握他人的智謀用以表露自己的明察,憑借他人的德行用以贏得賢良的聲譽,雖然沒有享受過國家權(quán)力所帶來的好處卻也像君父一樣威嚴。至于說到樂聲、美色、滋味、權(quán)勢對于每一個人,心里不等到學會就自然喜歡,身體不需要模仿早已習慣。欲念、厭惡、回避、俯就,本來就不需要師傳,這是人的稟性。天下人即使都認為我的看法不對,誰又能擺脫這一切呢?”
知和說:“睿智的人的做法,總是依從百姓的心思而行動,不去違反民眾的意愿,所以,知足就不會爭斗,無所作為因而也就無有所求。不能知足所以貪求不已,爭奪四方財物卻不自認為是貪婪;心知有余所以處處辭讓,舍棄天下卻不自認為清廉。廉潔與貪婪的實情,并不是因為迫于外力,應該轉(zhuǎn)回頭來察看一下各自的稟賦。身處天子之位卻不用顯貴傲視他人,富裕到擁有天下卻不用財富戲弄他人。想一想它的后患,再考慮考慮事情的反面,認為有害于自然的本性,所以拒絕而不接受,并不是要用它來求取名聲與榮耀。堯與舜做帝王天下和睦團結(jié),并非行仁政于天下,而是不想因為追求美好而損害生命;善卷與許由能夠得到帝王之位卻辭讓不受,也不是虛情假意的謝絕禪讓,而是不想因為治理天下危害自己的生命。這些人都能趨就其利,辭避其害,因而人們稱譽他們是賢明的人,可見賢明的稱譽也是可以獲取的,不過他們的本心并非建樹個人的名譽?!?/p>
無足說:“必定要保持自己的名聲,即使勞苦身形、謝絕美食、儉省給養(yǎng)以維持生命,那么這一定是個長期疾病困乏而沒有死去的人?!?/p>
知和說:“均平就是幸福,有余便是禍害,物類莫不是這樣,而財物更為突出。如今富有的人,耳朵謀求鐘鼓、簫笛的樂聲,嘴巴滿足于肉食、佳釀的美味,因而觸發(fā)了他的欲念,遺忘了他的事業(yè),真可說是迷亂極了;深深地陷入了憤懣的盛氣之中,像背著重荷爬行在山坡上,真可說是痛苦極了;貪求財物而招惹怨恨,貪求權(quán)勢而耗盡心力,安靜閑居就沉溺于嗜欲,體態(tài)豐腴光澤就盛氣凌人,真可說是發(fā)病了;為了貪圖富有追求私利,獲取的財物堆得像齊耳的高墻也不知滿足,而且越是貪婪就越發(fā)不知收斂,真可說是羞辱極了;財物囤積卻沒有用處,念念不忘卻又不愿割舍,滿腹的焦心與煩惱,企求增益永無休止,真可說是憂愁極了;在家內(nèi)總擔憂竊賊的傷害,在外面總害怕寇盜的殘殺,在內(nèi)遍設防盜的塔樓和射箭的孔道,在外不敢獨自行走,真可說是畏懼極了。以上的六種情況,是天下最大的禍害,全都遺忘不求審察,等到禍患來臨,想要傾家蕩產(chǎn)保全性命,只求返歸貧窮求得一日的安寧也不可能。所以,從名聲的角度來觀察卻看不見,從利益的角度來探求卻得不到,使心意和身體受到如此困擾地竭力爭奪名利,豈不迷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