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發(fā)生熱病,先出現(xiàn)小便黃,腹痛,多臥,身發(fā)熱。當氣邪入臟,與正氣相爭時,則狂言驚駭,脅部滿痛,手足躁擾不得安臥;逢到庚辛日,則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已日木旺時,便大汗出而熱退若將在庚辛日死亡。治療時,應刺足厥陰肝和足少陽膽經。若肝氣上逆,則見頭痛眩暈,這是因熱邪循肝脈上沖于頭所致。
心臟發(fā)熱病,先覺得心中不愉快,數(shù)天以后始發(fā)熱,當熱邪入臟與正氣相爭時,則突然心痛,煩悶,時嘔,頭痛,面赤,無汗;逢到壬癸日,則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時,便大汗出而熱退,若邪氣勝臟,病更嚴重將在壬癸日死亡。治療時,應刺手少陰心和手太陽小腸經。
脾臟發(fā)生熱病,先感覺頭重,面頰痛,心煩,額部發(fā)青,欲嘔,身熱。當熱邪入臟,與正氣相爭時,則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脹滿而泄瀉,兩頜部疼痛,逢到甲已日木旺時,則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庾已日土旺時,便大汗出而熱退,若邪氣勝臟,病更嚴重,就會在甲已日死亡。治療時,刺足太陰脾和足陽明胃經。
肺臟發(fā)生熱病,先感到體表淅淅然寒冷,毫毛豎立,畏惡風寒,舌上發(fā)黃,全身發(fā)熱。當熱邪入臟,與正氣相爭時,則氣喘咳嗽,疼痛走竄于胸膺背部,不能太息,頭痛的很厲害,汗出而惡寒,逢丙丁日火旺時,則因金受火克而病重,若逢庚辛日金旺時,便大汗出而熱退,若邪氣勝臟,病更嚴重,就會在丙丁日死亡。治療時,刺手太陰肺和手陽明大腸經,刺出其血如大豆樣大,則熱邪去而經脈和,病可立愈。
腎臟發(fā)生熱病,先覺腰痛和小腿發(fā)痠,口渴的很厲害,頻頻飲水,全身發(fā)熱。當邪熱入臟,與正氣相爭時,則項痛而強直,小腿寒冷痠痛,足心發(fā)熱,不欲言語。如果腎氣上逆,則項痛頭眩暈而搖動不定,逢利戊已日土旺時,則因水受土克而病重,若逢壬癸日水旺時,便大汗出而熱退,若邪氣勝臟,病更嚴重,就會在已日死亡。治療時,刺足少陰腎和足太陽膀胱經。以上所說的諸臟之大汗出,都是到了各臟器旺之日,正勝邪卻,即大汗出而熱退病愈。
肝臟發(fā)生熱病,左頰部先見赤色;心臟發(fā)生熱病,額部先見赤色;脾臟發(fā)生熱病,鼻部先見赤色;肺臟發(fā)生熱病,右頰部先見赤色,腎臟發(fā)生熱病,頤部先見赤色。病雖然還沒有發(fā)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現(xiàn),就應予以刺治,這叫做“治未病”。熱病只在五臟色部所在出現(xiàn)赤色,并未見到其他癥狀的,為病尚輕淺,若予以及時治療,則至其當旺之,病即可愈;若治療不當,應瀉反補,應補反瀉,就會延長病程,虛通過三次當旺之日,始能病愈;若一再誤治,勢必使病情惡化而造成死亡。諸臟熱病應當汗出的,都是至其當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
凡治療熱病,應在喝些清涼的飲料,以解里熱之后,再進行針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的單薄些,居住于涼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熱,如此使表里熱退身涼而病愈。
熱病先出現(xiàn)胸脅痛,手足躁擾不安的,是邪在足少陽經,應刺足少陽經以瀉陽分之邪,補足太陰經以培補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熱病先手臂痛的,是病在上而發(fā)于陽,刺手陽明、太陰二經之穴,汗出則熱止。熱病開始發(fā)于頭部的,是太陽為病,刺足太陽頸項部的穴位,汗出則熱止。熱病先出現(xiàn)身體重,骨節(jié)痛,耳聾,昏倦嗜睡的,是發(fā)于少陰的熱病,刺足少陰經之穴,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熱病先出現(xiàn)頭眩暈昏冒而后發(fā)熱,胸脅滿的,是病發(fā)于少陽,并將傳入少陰,使陰陽樞機失常,刺足少陰和足少陽二經,使邪從樞轉而外出。
太陽經脈之病,赤色出現(xiàn)于顴骨部的,這是熱病,若色澤尚未暗晦,病尚輕淺,至其當旺之時,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時又見少陰經的脈證,此為木盛水衰的死證,死期不過三日,這是因為熱病已連于腎。少陽經脈之病,赤色出現(xiàn)于面頰的前方,這是少陽經脈熱病,若色澤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淺,至其當旺之時,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時又見少陰經的脈證,此為木盛水衰的死證,死期不過三日,這是因為熱病已連于腎。少陽經脈之病,赤色出現(xiàn)于面頰的前方,這是少陽經脈熱病,若色澤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淺,至其當旺之時,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時又見少陰脈色現(xiàn)于頰部,是母勝其子的死證,其死期不過三日。
治療熱病的氣穴:第三脊椎下方主治胸中的熱病,第四脊椎下方主治膈中的熱病,第五脊椎下方主治肝熱病,第七脊椎下方主治腎熱病。治療熱病,即取穴于上,以瀉陽邪,當再取穴于下,以補陰氣,在下取穴在尾骶骨處。項部第三椎以下凹陷處的中央部位是大椎穴,由此向下便是脊椎的開始。診察面部之色,可以推知腹部疾病,如架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顴骨部,為有“大瘕泄”??;見赤色自頰下行至頰車部,為腹部脹滿;赤色見于顴骨后側,為脅痛;赤色見于頰上,為病在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