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化,無數(shù)經(jīng)典已成千古絕唱,傳頌不衰。在這璀燦的文化星河中,讓我深有感觸的不是諸子百家的學說爭鳴,也不是唐詩宋詞的博大精深,而是那貌似不起眼卻十分經(jīng)典而令人警醒的一句話——“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這是《三國志》中秦宓說過的一句話,初讀時,這淺顯直白的話語并沒有引起我的十分在意。而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涉世的加深,當我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那些忘恩負義、睚眥必報的種種丑行時,才漸漸領會到我們的祖先是何等的寬仁和睿智。
“記人之善”似乎并不難,記住別人的優(yōu)點,記住別人的恩惠,這是每個人都應該而且可以做到的。縱觀我們的歷史,不必說“銜環(huán)結草,以報恩德”的典故,也不必說“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例子,單是為報答知遇之恩的“伯牙摔琴,以酬知已”就足以讓我們感動不已。而在我們當今的社會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呢?我們的冷漠和旁觀甚至造成了那些在做了好事不見回報反遭誤解的見義勇為者們心底深深的傷痛!
“忘人之過”就更難了。雖然我們的祖先也給我們做出了極好的榜樣:鮑叔牙不記管仲的“過”,極力幫助,極力提攜,才造就了管仲雄才大略的施展,也成就了“管鮑之交”的一段佳話。藺相如不記廉頗的“過”才會有“將相和睦,共保趙國”的一段歷史。而我們,有多少違法犯罪都僅僅是因為別人或許是不經(jīng)意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的所謂“得罪”?
學學古人吧——記人之善,忘人之過。如一個故事中所說的:“把對別人的感激刻在石頭上,讓它永遠存在,把對別人的仇恨寫在沙灘上,讓它隨浪而逝!”面對別人的幫助,我們要胸懷感激,常備感恩之心才能讓我們始終感覺永遠全瀉別人關愛的陽光里。面對別人的傷害,無論有心還是無意,我們要心存寬容,擁有豁達才能讓我們的心靈走出陰影,得到釋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