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岐伯說:我曾步登清冷高臺,上到一半地方,回頭下視,而后又伏身盡力攀登,就覺得心神惑亂。我暗自詫異,感到奇怪,于是我就時而閉上眼睛,時而睜眼觀望,想使心神鎮(zhèn)定下來。但是,惑亂之感久久不能消除,時而頭暈,時而目眩。我披散著頭發(fā),長跪在地,向下俯視,過了很長時間,意亂神迷的感覺仍不停止。而突然之間,這種感覺便自行消失了。是什么氣造成這種情況的呢?
岐伯回答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輸注于目而形成為睛,睛的窩穴是眼,骨之精形成為瞳子,筋之精形成為黑睛,血之精形成為眼睛的赤絡,氣之精形成為白睛,肌肉之精形成為眼胞,包裹收攏筋、骨、血、氣的精氣而與眼的脈絡合并,形成為目系。目系向上連屬于腦,向后出于項中,所以如有邪氣侵入項部,又遇上身體虛弱,邪氣侵入得深,就會隨目系進入腦中。邪氣入腦,則頭腦暈轉;頭腦暈轉,則牽引目系,使目系緊張;目系緊張,就會兩眼眩暈而有天旋地轉之感。如邪氣傷害了眼部精氣,受到損傷的精氣彼此間不能相互并合、協(xié)調,則眼部精氣散亂;眼部精氣散亂,就會造成視歧。所以看東西有重影出現(xiàn)。人的眼睛是五臟六腑的精氣匯合而成,營衛(wèi)魂魄經常輸注養(yǎng)護于它,它是由神氣生成的。神過于勞累,就會魂魄離散,志亂意迷。瞳子黑睛法于陰,白睛赤脈法于陽,所以陰陽合聚,則目睛明亮,可以視物。眼目是心的使者,心是神的居舍,所以,如果神分精亂不能聚合,又猝然看到異乎尋常的地方,精神魂魄散而不相協(xié)調,所以就有迷惑之感。
黃帝說:我懷疑實情未必是這樣。我每次去往東苑,步登清泠高臺,沒有不產生眩惑之感的時候,離開那里就恢復正常,難道我單單為東苑這地方勞神嗎?這是多么奇怪呀!
岐伯說:不是這樣。心有所喜好,神有所厭惡,喜、惡兩情猝然并行相感,就會使精神紊亂,導致視覺錯誤,因而產生迷惑之感,待精神欲念轉移之后,就又恢復正常。以上所說的現(xiàn)象,輕微的叫做迷,嚴重的叫做惑。
黃帝問:人有患健忘癥的,是什么氣使他這樣的呢?
岐伯說:這是由于上部之氣不足,下部之氣有余,腸胃之氣充實而心肺之氣虛弱。心肺氣虛,營衛(wèi)之氣就會留滯在下部腸胃的時間較長,不能夠按時向上流注以輸布心肺,所以容易遺忘。
黃帝問:有人容易感覺饑餓而又缺乏食欲,不喜進食,是什么氣使他這樣的呢?
岐伯說:陰氣并合而聚于脾臟,陽熱之氣留在胃中,胃熱,谷物就消化得快。谷物消化得快,就易覺饑餓;胃氣逆而上行,就會導致胃脘虛寒,所以不喜進食。
黃帝問:不能安臥入睡的病,是什么氣造成的呢?
岐伯說:是衛(wèi)氣不能入于陰分,經常留滯于陽分的結果。衛(wèi)氣留滯于陽分,就會陽氣充滿;陽氣充滿,陽蹻的脈氣就盛實。衛(wèi)氣不能入于陰分,則陰氣虛,所以不能閉目入睡。
黃帝問:雙目常閉,不能睜眼看視的病,是什么氣造成的呢?
岐伯說;是衛(wèi)氣留滯于陰分,不能入行于陽分所造成的。衛(wèi)氣留滯于陰分,陰氣就盛實,陰氣盛實,陰蹻的脈氣就充滿。衛(wèi)氣不能入行于陽分,陽氣就虛弱,所以眼睛閉而不睜。
黃帝問;有人喜歡臥睡,是什么氣使他這樣的呢?
岐伯說:這種人腸胃偏大,皮膚粗澀,分肉不滑利。腸胃偏大,衛(wèi)氣停留的時間就長;皮膚粗澀,分肉不滑利,衛(wèi)氣就運行得緩慢。衛(wèi)氣白天常運行于陽分,夜間運行于陰分。所以,陽氣已盡,人就想臥睡;陰氣已盡,人就醒來。如果衛(wèi)氣停留于陰分的時間長,其氣不純凈,人就想閉著眼睛,所以喜歡臥睡。如果腸胃偏小,皮膚滑而弛緩,分肉也滑利,衛(wèi)氣留在陽分的時間長些,因而想臥睡的時間也就少了。
黃帝問:有人并不是經常好睡,而是突然之間變得好睡了,是什么氣使他這樣的呢?
岐伯說:這是由于邪氣留滯于上焦,使上焦之氣閉塞不通,以及吃得過飽,或是飲湯水過多,都會使衛(wèi)氣久留于陰分而不能暢行達于陽分;所以會突然之間使人喜睡起來。
黃帝說:講得好。應如何治療上述諸病邪呢?
岐伯說:先診視患者臟腑,治除那些輕微的邪氣,然后再調理營衛(wèi)之氣。邪氣盛的用瀉法,正氣虛的用補法。一定要先了解形體與心志的或苦或樂,還須候察四時八節(jié)的風氣,待風氣靜定,方可取穴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