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字曰靜,高安人。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及第,初任編修。經(jīng)多次提升后做了禮部左侍郎。三十五年,改任吏部職。不久取代王用賓擔任禮部尚書。第二年加官為太子太保。
吳山與嚴嵩是同鄉(xiāng)。嚴嵩的兒子嚴世蕃通過大學士李本與吳山飲酒,想與吳山結(jié)為姻親。吳山不同意,嚴世蕃不高興而作罷。世宗想任用吳山為內(nèi)閣大臣,嚴嵩暗加阻撓。府丞朱隆禧,考察后被罷官,他貢獻方術(shù),又被加封為禮部侍郎。死后向朝廷請求撫恤,吳山堅決不給。裕、景兩座王府一起興建,太子還沒確定。嘉靖三十九年(1560)冬天,世宗忽然告訴禮部,陳述景王的藩儀。嚴嵩知道皇帝是因郭希顏的奏疏而激動,想觀察一下人心,暗示吳山挽留景王。吳山稱“,全國對此盼望已久”,立即詳細訂好禮儀規(guī)格交了上去,景王最終到達藩地。司禮監(jiān)黃錦曾偷偷對吳山說“:您以后能做編氓就是幸事;景王前往藩地,不是皇帝的心意。”
第二年二月初一,正有日蝕,微微陰暗。歷官稱:“看不到日蝕,就如同沒有日蝕?!眹泪哉J為是上天對本朝廷的鐘愛,催促禮部趕緊祝賀皇帝,侍郎袁煒也這么認為。吳山仰首高呼“:太陽剛剛虛虧,將欺騙誰呢?”仍然恭謙地維護正常的禮儀。世宗大為惱怒,吳山認罪。世宗稱吳山維護禮制沒有罪過,卻指責禮科的奏章。給事中李東華等人震驚、懼怕,彈劾吳山,請求與他一起治罪。于是皇帝指責吳山故作正直,沽取名利,停止了李東華的俸祿。嚴嵩稱這是部臣的罪過。世宗赦免了李東華等人,命令暫且記著吳山的罪過。吏科梁夢龍等人看到皇帝很惱怒吳山,又不滿足于專門彈劾吳山,于是連同吏部尚書吳鵬一起彈劾。詔令吳鵬退職,吳山以官員身份休閑。當時人都惋惜吳山卻為吳鵬的離去深感痛快。
穆宗即位,召見他任命為南京禮部尚書,他堅決推辭不上任。去世后,追贈少保,謚號文端。
陸樹聲,字與吉,松江華亭人。最初冒用林姓,當官后才恢復(fù)陸姓。家人世代務(wù)農(nóng)。陸樹聲少年時躬耕田畝,閑暇就讀書。嘉靖二十年(1541)會試,他考取第一名。挑選任庶吉士,授職為編修。三十一年,遭遇父親的喪事,請求立即回鄉(xiāng)。很久之后啟用任南京司業(yè)。不久,又請求辭官。再啟用為左諭德,負責南京翰林院。不久,詔令他返回京師春坊教育太子,不赴任。很久之后,又啟用他為太常卿,負責南京國子監(jiān)的祭酒事務(wù)。他嚴格學規(guī),撰寫了十二條教規(guī)以便激勵諸生。朝廷召他為吏部右侍郎,他稱病不上任。隆慶年間,再次啟用任原來的官職,不就職。神宗即位,派人到他家中封他為禮部尚書。
起初,陸樹聲屢次推辭朝廷的委任,朝廷內(nèi)外都認為他的風節(jié)很高。遇上重要的職位,必定首先舉薦陸樹聲,唯恐他不到任。張居正主持國政,以得到陸樹聲的輔佐為重,以后生拜見先生的禮節(jié)拜見他。陸樹聲嚴肅地接待了張居正,好像不肯接受,張居正失望而去。一天,他因公事到內(nèi)閣中去,看見座位稍稍偏斜,他盯了很久而不就座,張居正趕緊替他扶正座位。他的性格就是這樣耿直。北部要增加歲幣,兵部將要應(yīng)允,陸樹聲極力爭辯。年終,陳述四方的災(zāi)情,請求皇帝遵循舊章,察看奏書文牘,慎重賞賜,防止被人蒙蔽,采納正直的勸諫,推崇節(jié)儉,總攬權(quán)柄,識別忠良邪惡。詔令全部接受。
萬歷改換年號(1573),宦官對陸樹聲不滿,屢次召他到會極門接受圣旨,并不斷催促他。等他到了那里,卻盡是些尋常的事。陸樹聲知道他們的心思,接連上奏請求退休。張居正對他的弟弟陸樹德說“:朝廷將讓平泉為相臣?!逼饺?,是陸樹聲的別號。陸樹聲聽說后稱“:一名史官,脫離國政二十年,難道還希求宰相之位嗎?拘泥虛名有何益。”當年冬天更是執(zhí)意請求回鄉(xiāng),于是指令他乘坐驛車回鄉(xiāng)。辭別的時候,陳述了十件時政。話語大多很中肯,神宗答復(fù)知道了。張居正到邸舍與他告別,詢問誰能替代他。他推舉萬士和、林火廉。當他離開京都城門,士大夫們傾城追送,他都謝絕不見。
陸樹聲品行端正耿介恬雅,灑脫,一表人材,難于進用而易于退職。在官籍六十多年,卻沒做到十二年的官。與徐階是同鄉(xiāng),與高拱同年出生。他們兩人相繼主持國政,他都稱病不出任官職。受張居正推舉,也始終沒有依附他?;剜l(xiāng)后,依然按定制供糧薪,加封他為太子少保,一再派人問候。陸樹聲終年九十七歲。追贈太子太保,謚號文定。
瞿景淳,字師道,常熟人。八歲就能做文章。長期困于諸生之中,靠在鄉(xiāng)里教授為生。嘉靖二十三年(1544),考取會試第一名,殿試第二名,授職為編修。
鄭王厚烷因為議論事務(wù)被廢黜,遷居鳳陽。瞿景淳奉敕令加封鄭王的兒子載培為世子,負責封國事務(wù)。世子內(nèi)心懼怕,贈送給景淳大量錢財,瞿景淳推辭了。當時恭順侯吳繼爵任正使,已經(jīng)收受錢財,因景淳而自感慚愧,也推辭不接受。不久對景淳說“:皇上派使者秘密偵察,如果不是您,我差點中計。”滿九年考績,升為侍讀,他請求馬上回鄉(xiāng)。
江南長期苦于倭禍,總督胡宗憲出師未捷。瞿景淳返回京城,拜見大學士嚴嵩。嚴嵩對他說“:倭寇旦夕間就能平息。胡總督的才干足以勝任,南方的人看不起他,為什么?”瞿景淳嚴肅地回答:“相公是遙作猜度。景淳從南方來,目睹倭患。胡君擁有十萬人的部隊,南方人得不到一夜的安睡。相公不想聽,誰報告呢?”嚴嵩驚愕并感謝了他。
瞿景淳逐漸升任侍讀學士,負責翰林院事務(wù)。改任太常卿,負責南京祭酒的事務(wù),又升為吏部右侍郎。隆慶元年(1567),召見并任命他為禮部左侍郎。負責《永樂大典》的總校工作,兼任翰林院學士,領(lǐng)取二品的俸祿,侍從經(jīng)筵,編篆嘉靖實錄。疾病發(fā)作,多次奏請賜其回鄉(xiāng)。第二年去世。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
田一俊,字德萬,大田人。隆慶二年(1568),考取會試第一名。選為庶吉士,授職為編修,晉升侍講。萬歷五年(1577),吳中行攻擊張居正守喪不滿期強行出仕,趙用賢等人繼續(xù)攻擊,張居正怒不可遏。田一俊與侍講趙志皋、修撰沈懋學等人上奏挽救,均被阻攔。于是會同王錫爵等人到張居正處,陳述大義。田一俊的話語最為尖銳,張居正心中憎惡他。不久,趙志皋等人都被放逐,田一俊事先奏請回鄉(xiāng),得以幸免。
張居正去世后,他官復(fù)原職。晉升禮部左侍郎,負責翰林院。以疾病請求辭官回鄉(xiāng),還沒動身就去世了。田一俊孤身清苦,家中沒有多余的資產(chǎn)?;实圩焚浰麨槎Y部尚書。
黃鳳翔,字鳴周,晉江人。隆慶二年(1568)的進士及第,授職編修。在內(nèi)書堂任教習,輯錄前代宦官可作告誡借鑒的事,指令他們朗誦研習?!妒雷趯嶄洝纷?,晉升為修撰。
萬歷五年(1577),張居正服喪未滿期,強出為官,杖責諸位勸諫者。黃鳳翔心中不平,訴之于朝,編纂奏章的時候,收錄全部諫言奏疏。張居正兩個兒子參加會試時,請他關(guān)照,黃鳳翔嚴辭拒絕了。他本當主持南畿的考試,因為王篆想為兒子徇私,他就推辭不去。升任南京國子祭酒?;剜l(xiāng)探望母親,而后起用為北京國子祭酒。
當時??獭妒?jīng)注疏》,黃鳳翔奏稱“:近來陛下去掉《貞觀政要》,講誦《禮經(jīng)》,很好。陛下閱讀曾子論孝,稱敬重父母所給的生命,就應(yīng)當思慮珍惜愛護圣上的身體。閱讀《學記》所言,學習之后知道不足,就應(yīng)當思慮光明圣學??疾臁对铝睢?,依四季時序行政事,效法自然的剛健不息,就可以知道圣王之治當勤奮上進。探究《世子》篇中陳述保傅的教導(dǎo)、幼學的儀禮,就會注意到皇儲應(yīng)當早點進行教育?!弊嗍璩嗜?,答復(fù)知道了。
不久,他晉升為禮部右侍郎。洮、河地區(qū)傳來警報,他又大膽奏疏:“多事之秋,陛下應(yīng)當放棄游賞宴樂,親臨政事,以便真正消除禍患,求得安寧?,F(xiàn)在最重要的事是用人、理財。宋代有大臣說:‘平常沒有敢大膽勸諫的大臣,那么遇上禍亂就沒有勇敢御敵的將士?!u元標直言有氣節(jié),選官部門特意準備招用。其他因諫言遭到貶官,如潘士藻、孫如法也應(yīng)考慮,但奏疏滯留宮中沒有回應(yīng)。結(jié)果士氣一天天低落,言路一天天淤塞,平常只留戀爵位,培養(yǎng)交情,遇上危難則不肯捐軀為國竭盡全力。過去宋太祖想聚積二百萬匹細絹,換取遼國人的首級;太宗拿出內(nèi)府貯藏的供物,作為用兵養(yǎng)士的資財?,F(xiàn)在戶部每年供奉二十萬兩白銀,開始并非舊有的定額,漸漸卻成了經(jīng)常性的供給。陛下?lián)碛兴暮5呢敻唬趺催€自己經(jīng)營儲蓄?試看都城的寺觀,丹碧熒煌,梵剎的供奉,齋祭的供品,哪一項不耗費內(nèi)府錢財?與其向陰間的鬼神求幸福,不如廣泛地施恩于幸存的華夏赤子?!鄙褡跊]能采納。
朝廷大臣們爭論立太子的事,久久沒有結(jié)果,神宗指令內(nèi)閣大臣們明年春天進行辦理。大學士王家屏告訴了禮部,黃鳳翔與尚書于慎行、左侍郎李長春將冊封的儀禮呈書皇上。神宗發(fā)怒,全部剝奪了他們的俸祿,考慮再做變更。黃鳳翔又上奏爭辯,沒有答復(fù),便請求辭官。
萬歷二十年(1592),禮部左侍郎韓世能離職,張一桂未上任就去世了,神宗再次啟用黃鳳翔接替此職。不久,改任吏部職,授任南京吏部尚書。以贍養(yǎng)親人的名義回鄉(xiāng)。再次官封原職時,他以年老極力推辭。后來,母親去世,就不再出仕,死于家中。天啟初年,謚號文簡。
余繼登,字世用,交河人。萬歷五年(1577)的進士。改封庶吉士,授職為檢討。參與撰修《會典》,晉升修撰,入宮講授經(jīng)書。不久,提升為右中允,充任日講官。當時經(jīng)筵進講長期停頓,侍臣沒有辦法向皇上講忠言。余繼登與同官馮琦一起呈遞《通鑒》的講義,告誡時政缺陷、失誤。歷任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充當正史副總裁。事后晉升為詹事負責翰林院。兩宮受災(zāi),與諸位講官援引《洪范五行傳》誠摯勸諫。沒有答復(fù)。晉升禮部右侍郎。
萬歷二十六年(1598),他以左侍郎身份負責禮部事務(wù)。陜西、山西發(fā)生地震,南京遭雷火,西寧的鐘不敲自鳴,紹興地下涌淌血水。余繼登在此年底分類上奏,順便懇請罷除一切害民的苛刻開采之事。當時未被采納。雷擊了太廟的樹,再次請求皇上親自到京郊祭祀、祭廟,冊立嫡長子,停征礦稅,撤除宦官使者。神宗下優(yōu)詔答復(fù)知道了。
不久晉升為本部尚書。當時準備討伐播州楊應(yīng)龍。余繼登奏請罷免四川的礦稅,用來資助士兵的糧餉。并再次上奏“:近來星跡失度,水旱相繼為害,白天看見太白星,上天不和順啊。鑿山開礦,裂地求砂,導(dǎo)致狄道地方山崩地震,地氣不和順啊。百姓窮困,再加苛求,錢財空乏,又索求珠寶,奸民像螞蟻般聚集,太監(jiān)囂張,朝廷內(nèi)外阻隔,上下沒有交流,人心不和睦啊。兇暴的氣息凝聚不散,結(jié)成怨毒之形,山陵河谷變遷,高低易位,這是陰氣壓陽氣、邪氣干擾正氣、下級背叛上級的氣象。我不能感動皇上,勸諫越多皇上越厭煩,所以蒼天就用非常的變故,警戒提醒陛下,陛下又對此還能恬然不有所作為嗎?”神宗仍不理會。
余繼登親自部署部中事務(wù),奏請冊立太子并加冠完婚。多次上疏,因為懇請無效,憂郁成疾。每當談及此事,就流淚說“:大禮不舉行,我作為禮官死不瞑目?!被疾∪齻€月,接連上奏請求退休,神宗不同意。懇請停止俸祿,也不被批準。最終死于任上。追贈太子少保,謚號文恪。
余繼登樸實、正直,辦事慎重、嚴密,很少言談、嬉笑。遇上大事,諫議侃侃而發(fā)。居家廉潔。學士曾朝節(jié)曾到過他家,庭徑長滿蓬蒿。當他病重,去探視他,見他身蓋粗布被,用羊皮蓋著腳部。他的小兒子參加童生考試,夫人請他出面講一句話,他最終沒有答應(yīng)。
馮琦,字用韞,臨朐人。幼時聰敏絕倫。十九歲,考取萬歷五年(1577)的進士,改任庶吉士,授職編修。參與修成《會典》,晉升為侍講,充任日講官,任過庶子。一并加封三王的議論興起,他投書王錫爵與他極力爭辯。晉升為少詹事,負責翰林院的事務(wù)。調(diào)任禮部右侍郎,改任吏部職。處理政務(wù)勤奮敏捷,極力抑制鉆營投機的人,尚書李戴很器重他。
萬歷二十七年(1599)九月,太白星、太陰星同時在午時出現(xiàn);又值狄道發(fā)生山崩,平地隆起大小五座山丘。馮琦草擬奏章,與尚書李戴一起勸諫:
“近來目睹太陰星經(jīng)過天宇,太白星白天出現(xiàn),已非常奇異。至于山陷成谷,地隆為山,自從開天辟地,只有唐垂拱中有過此事,而現(xiàn)在卻又見到了。暗自思慮上天的無私,只聽百姓的。想稟承天意,應(yīng)當順應(yīng)民心。如天下的賦稅數(shù)額,比二十年前,增加四成。但百姓中富足的,卻減少五成。東征西討,人們苦于兵事。
“自從派出了礦稅使,則民間的苦痛更甚。加上水旱蝗災(zāi),流民充塞道路,京城地區(qū)盜賊公然出現(xiàn),這不是小小的變故。各位宦官使者領(lǐng)命出京師,隨從奸詐之徒,動輒成百上千。陛下想通商,他們卻專門困禁商業(yè)。陛下想愛護百姓,他們卻專門殘害百姓。近日有兩種奇怪的奸詐事:其一,工于窺察陛下的心思,撰成奏章,假借武弁之手呈上;其二,致力盤剝平民,先有謀略,假借宦官之手施行。如鬼怪般運用機巧,錙銖之財也盡皆奪取。遠近人一樣嘆息,貧富者均陷困境。貧窮者家中沒有儲蓄,只有靠小本經(jīng)營。但仍然奪取他們幾錢的小利,斷絕他們一天的生資。至于富人,更加蒙受毒害?;蛘哒_陷他們漏稅、偷礦,或者誣陷他們販鹽、盜木。布下詭計,聲勢赫然嚇人。等到奪取了錢財,就靜寂得無事一般。小百姓吃盡苦卻不敢聲張,無地容身。好處被群奸得到,怨恨匯聚朝廷。因刺骨般的貧窮,懷抱傷心的痛楚,一人呼喚就容易暴動,一旦暴動就難以平息。現(xiàn)在依舊平安,百姓卻怨恨洶洶,假若有不測之變,天下有誰來保護?口孛拜被殺,關(guān)白死去,這都是招募百姓壯丁當兵,用百姓的錢財做糧餉的結(jié)果。如果一方的窮苦百姓倡導(dǎo)暴亂,而且四面的民眾響應(yīng),國家從哪里征兵,從哪里取得軍餉?陛下不妨派遣忠實、親信的人,采訪都城內(nèi)外,里巷的歌謠,讓他們一一報告,那么百姓的怨忿、困苦,就可以目睹。上天心性仁愛,明確宣告責罰,真的是想要陛下猛然覺悟,消除禍亂。
“禮部修身自省的奏章沒被批復(fù),而奸人搜括民財?shù)淖嗾聟s又被同意施行,像采納何其賢的胡言,命令全部解送全國滯留官銀。四方的錢谷,都有定額,所謂滯留,意思大概是指經(jīng)費的節(jié)余。近來征調(diào)頻繁,正額尚且不夠,哪來的剩余?這道命令一下達,催促緊急,必然會分割公款來充數(shù)。經(jīng)費籌措無著,還是加派到民間,這種事是必定不能做的。又如仇世亨奏疏徐鼐掘墳?zāi)沟氖?,照理說,沒有一座墳?zāi)孤癫刂f兩銅錢。假使有,也應(yīng)當下令撫按核實、勘探。先確定他們盜墓的罪行,而后沒收墓中的藏寶。沒有罪狀不明,先沒收資財?shù)氖?。早上遞入片紙,晚上傳出嚴令,縱然抱有深重的冤屈,誰敢辯論道理?不但使這些家族破敗,還將波及很多人。一旦受株連,立刻就會家破人亡。在京城尚且經(jīng)過多次審議,萬里之外卻只根據(jù)一面之詞。于是使狡猾的人,掌握了生殺大權(quán)。這種風氣一興起,誰不效法?已經(jīng)下達獎勵生發(fā)隱匿緡錢的命令,又開啟告密的風氣。我們剛想陳訴,而奸人的奏章又獲得御旨。五天之內(nèi),已經(jīng)搜取了天下二百萬兩公私金銀。奸詐之中又生奸詐,事例之外又創(chuàng)事例。我們先前希望它們一天天減少,現(xiàn)在更加憂慮它們一天天地增加,不使百姓困苦,錢財竭盡,激發(fā)起大亂不會終止。希望陛下嚴肅思慮將來,緊急與朝廷大臣共同修漏補缺,不要讓海內(nèi)的赤子聚結(jié)怨忿于盛朝,千秋青史留下對圣德的譏諷?!鄙褡跊]有答復(fù)。
不久,他轉(zhuǎn)任左侍郎,受任禮部尚書。神宗將要冊立東宮太子,詔令時間緊迫,執(zhí)掌監(jiān)司的宦官以供給經(jīng)費不足為借口。馮琦道:“今天禮儀為重,不可與他們爭辯?!彼牡艿軕舨恐魇埋T瑗剛好運送四萬兩餉銀出京城,馮琦立即將他追回,提供經(jīng)費,事情才得以辦成。
萬歷三十年(1602),神宗患病,下令停止征收礦稅,不久又后悔了。馮琦與同僚們聯(lián)合上奏爭辯,并且懇請皇帝親自到郊廟祭祀,上殿受理朝拜,皇帝不接納。湖廣稅監(jiān)陳奉因為虐待百姓被撤回,陜西的黃河干涸,馮琦諫言遼東的高淮、山東的陳增、廣東的李鳳、陜西的梁永、云南的楊榮,肆虐的程度不低于陳奉,請求將他們一起撤回,神宗都沒有答復(fù)。南京守備宦官邢隆請求另外給關(guān)防征稅,馮琦不同意,就把御前牙關(guān)防稅給了他。
當時士大夫多信奉佛教,士人寫作往往吸取佛教之意,而鄙棄經(jīng)書的傳注。前任尚書余繼登奏請約束、禁止,然而習俗風尚如故。馮琦又極力陳述它的弊端,皇帝下詔戒止。
馮琦熟習典故,學習有根底。多次陳述正直的言論,朝廷內(nèi)外都希望看到他的風采,皇帝也很眷戀、倚重他。內(nèi)閣缺人,神宗已經(jīng)選用了朱國祚和馮琦。但是沈一貫秘密上書,稱他們兩人的年紀不大,不妨稍過一段時間再說,先任用年長者。于是改任沈鯉、朱賡。馮琦一向有病,因此更加沉重。十六次奏疏請求退休,皇帝不同意。死于任上,年僅四十六歲。遺下奏疏請求皇帝嚴肅明理之作,發(fā)下奏疏,補充空缺的官職,對下面的臣民表示誠意,收攏人心。語言很懇切誠摯。神宗對他悼念、惋惜。追贈太子少保。天啟初年,謚號文敏。
王圖,字則之,耀州人。萬歷十一年(1583)的進士。改任庶吉士,授職為檢討,任右中允負責南京翰林院的事務(wù)。受召見并被任命為東宮講官?!把龝笔录l(fā)生,沈一貫想將一些人羅織進去,王圖是他教習的門生,極力規(guī)勸他。
他漸漸升任詹事,擔當日講官,教導(dǎo)庶吉士,又晉升為吏部右侍郎,負責翰林院。他的哥哥王國,正巡撫保定。依附東林黨和李三才的朝廷大臣,往往推崇王圖兄弟。遇上孫丕揚出山負責吏部,孫瑋以尚書身份總管倉場,他們都是陜西人。所有不喜歡王圖的人,都被看作是秦黨。而此時郭正域、劉日寧和王圖均有名望。郭正域遭驅(qū)逐,劉日寧去世了,當時的輿論更加傾向王圖。葉向高獨掌閣權(quán)很久,王圖早晚要進入內(nèi)閣,對他忌恨的人更加多了。恰恰要進行京察,憎恨東林黨以及李三才、王元翰的人,造謠迷惑孫丕揚,下令發(fā)放文函咨詢是非,準備暗中作為鉤引黨徒的計謀。王圖趕緊勸告孫丕揚,終止了此事。眾小人大為惱恨。
起初,王圖主管庚戌年(1610)的會試。分校官湯賓尹想對韓敬徇私,與知貢舉吳道南大動肝火互相辱罵。等到離開試場,吳道南準備彈劾賓尹,因為王圖阻止而作罷。王紹徽,是王圖同鄉(xiāng),也是賓尹的門生,在王圖面前極力贊美賓尹,而稱吳道南的同伙想傾覆湯賓尹和王圖,應(yīng)該好自謀劃。王圖嚴肅地回絕了他,王紹徽很不高興地離去。當時湯賓尹已經(jīng)做了國子監(jiān)祭酒,他先任翰林京察,當王圖注考的時候,他想先發(fā)難傾覆王圖。于是與王紹徽謀劃,指令御史金明時彈劾王圖擔任寶坻知縣的兒子王淑扌卞私藏巨額錢財。并稱王一向厭惡李三才,王圖替他尋求和解的辦法,王國怒罵了他,王圖就想以糾正帝王過失的名義讓王國離職。王圖兄弟上奏極力辯解,憎恨他的人又偽造王淑扌卞彈劾王國的奏章,由邸抄傳播。王圖上奏陳述情況,皇帝替他下詔令追繳,才平息。等到考察的時候,最終評注湯賓尹不謹慎,革除他的官職,金明時也被罷黜。因此其黨徒大為嘩然。秦聚奎、朱一桂、鄭繼芳、徐兆魁、高節(jié)、王萬祚、曾陳易等人,接連上奏極力攻擊王圖。王圖也接連上奏請求離職,在京郊等待指令?;实鄱啻蜗逻_溫和的詔令對他安慰與挽留,他堅持臥病不起,經(jīng)過多月才準許他回鄉(xiāng),王國也請求退休,不久去世。萬歷四十五年(1617),進行京察,負責的多是湯賓尹、王紹徽的黨羽,以有人諫其過失的名義解除了王圖的官職。
天啟三年(1623),皇帝召見他并官復(fù)原職。晉升禮部尚書,協(xié)助負責詹事府。第二年,魏忠賢的黨羽劉弘先彈劾王圖,于是被剝奪官籍。不久去世。崇禎初年,追贈為太子太保,謚號文肅。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萬歷中期,擔任龍溪教諭。萬歷二十年(1592),考中進士第一名,授職為修撰,升任少詹事。
萬歷三十八年(1610)九月,被任命為禮部左侍郎,代替吳道南負責禮部事務(wù)。十一月,出現(xiàn)日蝕,翁正春極力陳述朝廷的過失,皇帝沒有答復(fù)。第二年秋天,萬壽節(jié),翁正春提出八點勸告:即清凈君王的心緒,遵循祖制,振奮國家綱紀,信賴臣僚,珍重賢才,節(jié)儉開支,體恤百姓,重視邊防?;实鄄⒉皇∥?。吉王翊鑾奏請冊封他的旁系兒子常源任郡王。翁正春稱翊鑾受封在《宗藩條例》已經(jīng)確立之后,他的旁系庶子只能限于該爵位。于是授任他為鎮(zhèn)國將軍。王貴妃去世,許久不占卜葬地時宜,翁正春因此諫言?;实勖罨鹿偃ミx擇墓地,選取吉地。宦官認為麻煩費事,翁正春發(fā)怒道“:貴妃生育了太子,以后是國母,為什么讓天下儉樸待她?”啟奏皇帝,答復(fù)可以。代王想廢黜長子鼎渭,冊立次子鼎沙,朝廷議論持續(xù)了二十多年。翁正春匯集眾多意見上奏,鼎渭最終被冊立。琉球中山王派遣使者朝貢,翁正春稱:“中山王已歸附倭寇,現(xiàn)在的使者多是倭國人,貢物大都是倭國的器皿,斷絕與其往來比較好;要不也可以令福建的地方官約略留下一些土產(chǎn),不要讓他們到京都朝貢?!被实蹖Υ吮硎举澩?。
萬歷四十年(1612),進士鄒之麟分管鄉(xiāng)試,對舉人童學賢徇私,被御史馬孟禎等人告發(fā)。翁正春提議廢黜童學賢,貶斥鄒之麟,卻不涉及主考官。給事中趙興邦、亓詩教于是彈劾翁正春徇私。翁正春請求辭官,皇帝不同意。不久,言官告發(fā)湯賓尹、韓敬在科舉考場上的罪行。翁正春治韓敬不恭謹?shù)淖锩?,韓敬的黨羽很惱恨。亓詩教再次彈劾翁正春,翁正春上奏爭辯,更加懇求辭官。皇帝雖然安慰挽留了他,他卻從此不安心自己的職位。不久,改派到吏部,負責詹事府,以侍養(yǎng)的名義回鄉(xiāng)。
天啟元年(1621),出任禮部尚書,協(xié)助掌管詹事府的事務(wù)。言論逆拂了魏忠賢,被皇帝下旨責備。第二年,御史趙胤昌迎合上級而彈劾他,翁正春再度上奏請求辭官回鄉(xiāng)?;实垡驗槲陶涸鴵位首娴闹v官,特意加封他為太子少保,賜與敕令乘驛車馳歸。當時翁正春已經(jīng)年過七十,母親百歲,他率領(lǐng)子孫孝敬老母,鄉(xiāng)里人都贊美他。不久,他去世了,崇禎初年,謚號文簡。
翁正春的風度峻肅,整天沒有輕慢的話。疲倦了不東斜西靠,暑天不裸露身體,眼睛不四處張望。看見他的人無不肅然起敬。整個明朝,科目的官吏在廷對中稱雄的有兩人:即典史曹鼎,教諭翁正春。
劉應(yīng)秋,字士和,吉水人。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及第,授職為編修,晉升南京司業(yè)。
萬歷十八年(1590)冬天,上書評論及首輔申時行說“:陛下召見輔佐大臣面議,詢問邊防的事務(wù),申時行不能坦誠地為國家謀劃,專門隱瞞弊害。敵賊大舉進犯,已經(jīng)劫掠了洮、岷,又直逼臨、鞏,覆滅我軍,殺我將領(lǐng),我們敗績頻傳,而申時行依然說‘劫掠番地’,說‘敵寇揚言要侵略了’,難道洮、河以南,都是番地嗎?輔佐大臣,是天子所依托的心腹。輔佐大臣先做隱瞞,還責備眾位僚屬什么?所以近日的敵情,有按臣奏疏而不聞督撫報告,有督撫報告而樞密大臣不入奏。士風的高下,關(guān)系到國家的氣運,我認為嘉靖到現(xiàn)在,士風有三次變化。第一次變化是嚴嵩貪吞賄賂,士風變得貪婪。第二次變化是張居正專權(quán),士風竟尚邪惡刻薄?,F(xiàn)在,外無貪婪之名,而貪婪的大夫、行賄的將帥大都由他們的門下產(chǎn)生;表面上要避免專權(quán)的嫌疑,而手中卻倒握鋒利的斧斤。威嚴福佑的權(quán)柄,暗地改變了歸屬;愛憎的對象,就是明確昭示的取向。想國家不糜爛,不可得救呀。”話語又觸及了次輔王錫爵。當時的主事蔡時鼎、南京御史章守誠也上奏評論申時行。奏章都被留在宮中。劉應(yīng)秋不久被任命為中允,充任日講官。歷任右庶子、國子監(jiān)祭酒。
萬歷二十六年(1598),有人撰寫《憂危..議》,御史趙之翰就指責大學士張位,并涉及劉應(yīng)秋。所司稱劉應(yīng)秋不是張位的黨羽,應(yīng)該留用。神宗命令將他調(diào)出京城,劉應(yīng)秋稱病辭官回鄉(xiāng)。起初,御史黃卷索取珠寶商徐性善的賄賂,沒有全部滿足,啟奏借口沒收了他的財資。劉應(yīng)秋責備黃卷開啟了天子好利的先例。有個名叫諸龍光的男子上奏揭發(fā)李如松,被罰在大暑天戴枷。劉應(yīng)秋稱一狂妄之人上書,何必置他于死地?當時的大臣都閑游養(yǎng)性,只有劉應(yīng)秋喜歡譏諷評論時事,因此遭憎恨,最終被罷黜?;剜l(xiāng)幾年后去世。崇禎年間,贈封為禮部侍郎,謚號文節(jié)。
唐文獻,字元征,華亭人。萬歷十四年(1586)的進士第一。授職為修撰,歷任詹事。
沈一貫借“妖書”事件傾軋尚書郭正域,行事很急切。唐文獻與同僚楊道實、周如砥、陶望齡去拜會沈一貫道:“郭公如果不被赦免,人們說您實際上有意要殺死他。”沈一貫拘束不敢放縱,灑酒于地如發(fā)誓一般。唐文獻說“:我們也知道您沒有殺他的意思,只是臺省官員乘機落井下石,而您不早些了結(jié)這樁案子,用什么來向天下人謝罪?”沈一貫鄭重地感謝了他們。陶望齡見朱賡不予救援,也嚴肅地對其曉以大義,愿意棄官與郭正域一起去死。案獄稍稍得以緩解。然而唐文獻等人因此失掉政府的信任。此后很久,才任禮部右侍郎,負責翰林院的事務(wù)。
起初,唐文獻出自趙用賢的門下,因為名節(jié)矜持而受贊許。同齡的給事中李沂彈劾張鯨反遭廷杖,唐文獻將他扶持出宮,資助他湯藥。荊州推官華鈺拂逆了稅監(jiān)被逮捕,投入詔獄,唐文獻替他周旋,得以不死。負責翰林的時候,遇上考察,執(zhí)政想庇護一個人,他堅持不同意。后來他死于任上。贈封為禮部尚書,謚號文恪。
李騰芳,字子實,湘潭人。萬歷二十年(1592),考中進士。改職庶吉士。好學習,享有才名。并封三王的圣旨下達,李騰芳去朝房投書大學士王錫爵。大意是說“:您想暫時秉承皇帝的旨意,巧妙地借助封王,轉(zhuǎn)換為冊立。然而恐怕封王經(jīng)確定后,大典會更遲。日后待您離去后事情敗壞了,追究您開始謀劃的罪行,您用什么話來解釋?這不單單是宗廟社稷的憂慮,也關(guān)系到您子孫的禍福。”王錫爵還沒有讀完,就客氣地請他就座,問:“眾人責備我,我怎么樣才能自己明了?像你所說的,我接受指點。但是我的奏疏必定親自撰寫,怎么談得上子孫的禍患呢?”李騰芳回答“:外廷正是因您的手書而秘密上報的,沒理由了解詳情,您仍然想借此自我解釋。他日能讓天子將您的手書昭于天下嗎?”王錫爵茫然自失落下了眼淚,第二天就反對并封的詔書。
多次遷官后,升任左諭德。李騰芳與昆山顧天..友好。顧天..邪僻而無德行,被世人指責,遭彈劾罷官,李騰芳也上奏辭官回鄉(xiāng)。于是當時有顧黨、李黨的說法?;实巯略t追究朝臣擅自離職之罪,將李騰芳貶為太常博士。萬歷三十九年(1611)的京察,又因浮躁的罪名降職為江西都司理問。稍后升任行人司正,歷任太常少卿,負責司業(yè)的事務(wù)。
光宗即位,他晉升為少詹事,負責南京翰林院。不久,任命為禮部右侍郎,教導(dǎo)庶吉士。御史王安舜彈劾李騰芳驟然升遷。李騰芳辭職,熹宗不允許,最終他以探視母親的名義回鄉(xiāng)。天啟初年,官復(fù)原職協(xié)助管理詹事府,不久改任吏部左侍郎。遭父母之喪,加封為禮部尚書后回鄉(xiāng)。魏忠賢厭惡李騰芳與楊漣同鄉(xiāng)。御史王際逵便疏議李騰芳在京察中驟然升職的事,在父母的喪期升官,都不合乎法度。于是削奪了他的官職。
崇禎初年,又以尚書身份協(xié)助負責詹事府。京師戒嚴,謀劃守御,大多稱皇帝的意旨。代替何如龍負責部中事務(wù)。死于任上。贈封太子太保。
蔡毅中,字宏甫,光山人。祖父蔡鳳翹,平陽同知。父親蔡光,臨洮同知。蔡毅中五歲就通曉《孝經(jīng)》。父親問“:為什么讀書?”他答復(fù)“:想成為圣賢?!比f歷二十九年(1600),考中進士,改任庶吉士,授職檢討。當時礦稅監(jiān)虐待百姓,蔡毅中選取《祖訓》、《會典》來禁戒礦稅監(jiān),收集成二卷,注釋后呈上。大學士沈鯉對于蔡毅中來說為鄉(xiāng)里先賢,沈鯉與首輔沈一貫不和。而溫純?nèi)魏幽蠀⒄?,在諸生中器重蔡毅中。至此溫純擔任都御史,奏疏犯了沈一貫。沈一貫懷疑是出自蔡毅中之手,是為沈鯉爭勢力,心里忌恨他。于是沈一貫乘考察之便,削其官職而去。后起任麻城縣丞。旋即以行人司副使身份被召見,提升為尚寶丞。又因病回鄉(xiāng)。萬歷四十五年(1617),因為浮躁被削去官職。
天啟初年,大量起用前朝被廢除官籍的人員,他補任長蘆鹽運判官。升任國子監(jiān)祭酒,晉升禮部右侍郎,仍然負責祭酒的事務(wù)。楊漣彈劾魏忠賢遭熹宗嚴加叱責,蔡毅中率自己的部屬上奏爭辯:
“學校,是天下公論產(chǎn)生的地方。我正向諸生們講授‘為君難’這本書,忽然接到楊漣彈劾魏忠賢的奏疏,合計學監(jiān)師生一千多人無不拍手稱快?;噬喜粚⑺淖嗍柘掳l(fā)給九卿,卻稱一切朝政都要親自裁決,視奸詐的宦官為忠良,代他們受過,全體國子監(jiān)師生無不捫心憂愁嘆息。我思慮三代之后,漢、隋、唐、宋的諸位君主,他們受當權(quán)宦官的禍害和處置當權(quán)宦官的辦法,《通鑒》都有記載。我們朝代的諸位圣君遭受當權(quán)宦官的禍害與處置當權(quán)宦官的辦法,實錄中都有記載。我都不必多說。只選取至近至親的,如武宗處置劉瑾,神宗處置馮保這兩件事例,希望皇上遵循此法。劉瑾在武宗的左右,言聽計從,武宗一聽到大臣們的彈劾奏章,就半夜起身,抓住后殺了他。神宗登基剛十歲,馮保在左右扶持,盡心竭力。后來稍逞威作福,臺省上奏彈劾,還沒聽到全朝廷大臣的奏疏,神宗就不動聲色地讓馮保去戌守南京。
“現(xiàn)在魏忠賢沒有馮保般的功績,卻極盡劉瑾的罪惡。二十四條罪狀,沒有一條不該追究。全朝的大臣們想在朝見后,跪地等待圣旨,魏忠賢卻要皇上進后宮,不禮遇群臣?,F(xiàn)在又想在皇上視學之日,群臣和太學的諸生當面叩拜陳書請求皇上,但是皇上卻漫不經(jīng)心。幾天來,只要涉及魏忠賢的奏疏,都留在宮中沒有下發(fā),這樣隱瞞遮蔽,其中的情形能猜測嗎?請將楊漣的奏疏下發(fā)給九卿科道公開追究問詢,即使不像劉瑾那般誅殺,卻按馮保的辦法懲處,則皇上恩威并舉,與神宗相媲美。”
奏疏送入宮中,魏忠賢揚手大罵。蔡毅中便一再上奏請求回鄉(xiāng),熹宗不同意。此后,魏忠賢唆使黨羽彈劾并罷免了蔡毅中。
蔡毅中很有孝心。四歲時父親生病,他呼天請求代替受難。參加會試時,聽到母親去世,悲痛得嘔吐了幾升鮮血,整個服喪期禁絕酒肉,不進內(nèi)室就寢。母親剛患病,盛夏天想冰塊,盂中的水突然冰凍。守喪時結(jié)廬而居,有紫芝、白鳥、千鴉聚集墳?zāi)沟钠嬗^。他去世后,被追贈禮部尚書。
公鼐,字孝與,蒙陰人。曾祖父公奎躋,是湖廣副使。父親公家臣,是翰林編修。公鼐考取萬歷二十九年(1600)的進士,改任庶吉士,授職為編修。升任左諭德,擔任東宮的講官。晉升為左庶子,稱病回鄉(xiāng)。
光宗登基,召見并任命他為國子監(jiān)祭酒。熹宗時提拔他任詹事,他上奏說:“近來聽說南北的臣僚,議論先帝去世之事,跡象怪異,話語大都隱晦。擔心它在里巷中訛傳,成為湘山野錄類的稗說,我暗暗痛心于此事。皇祖過去健在,原本沒有冊立愛子的心思。只因為大典很遲,因此在回頭考慮冊立事以后,有了同時分封三王的事。《憂危..議》以后,出現(xiàn)與國家根本相關(guān)連的事情。等到龐、劉的邪惡陰謀,張差的廷擊案,但逆亂已到了極點。我曾經(jīng)擔當宮中幕僚,目睹了狂妄陰謀的醞釀,認為歸向東宮的是小人,不歸向東宮的是君子。全部清除清廉的朝廷大臣,暗地除去太子的羽翼。追索勾連,干擾政紀禍亂綱常?,F(xiàn)在回想起來,依然寒心。大臣愛戴君主,保存真實不容虛偽?,F(xiàn)在即將編纂實錄,請求將光宗的事跡,另編一部。所有在一月份的明綸善政,應(yīng)該大書特書;對于那些聽見的不同說法及后宮委曲的奧妙之事法,也都應(yīng)直筆指責、陳述,編成信史。我雖然不賢,竊思自己敢于擔當此任?!弊嗍璩嗜雽m中,皇帝不同意。
天啟元年(1621),公鼐因為改元才達半年,言官就有十多人遭譴責,上奏誠懇勸諫,并且規(guī)勸諷刺輔佐大臣。違背了圣旨,遭責備。不久調(diào)任禮部右侍郎,協(xié)助掌管詹事府,擔任實錄副總裁。公鼐好學見聞廣博,磊落有器量見識??吹轿褐屹t禍亂政綱,稱病回鄉(xiāng)。
起初,廷議起用李三才沒有裁決,公鼐揚言說:“現(xiàn)在封封疆倚重的人,大都路途遙遠沒有到任。李三才一向以謀略見長,家臨近京師,早上發(fā)出命令他晚上就可以趕到?!笔汤舌u元標促使他極力陳述,因為言路執(zhí)持而終止。后來御史葉有聲論說公鼐與李三才為姻親,徇私妄自舉薦,于是被削職在家閑居。不久去世。崇禎初年,恢復(fù)官職賞賜撫恤,謚號文介。
羅喻義,字湘中,益陽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的進士。改任庶吉士,授職為檢討。請假回鄉(xiāng)。
天啟初年返回朝廷,歷任諭德,負責經(jīng)筵講席。天啟六年(1626),提升為南京國子祭酒。諸生想替魏忠賢建造祠堂,羅喻義懲罰了倡議者,平息了此事。魏忠賢的黨羽收集東林黨人的籍貫,湖廣有二十多人,以羅喻義為首。
莊烈帝繼位,召見并委任他為禮部右侍郎,協(xié)助負責詹事府。不久充當日講官,教導(dǎo)庶吉士。
羅喻義性情嚴肅冷峻,閉門讀書,不輕易接見一名客人。后來目睹朝廷內(nèi)外多變故,將領(lǐng)官吏不知兵事,便積極講授軍事知識,將研究的布陣圖呈獻上去。莊烈帝接納并嘉獎了他。因為當時正有戰(zhàn)事,但是督撫大吏沒有設(shè)立軍府,沒有錢財資助,于是他說:“武備有七項德行,豐富財資是其中之一。正式的糧餉之外,應(yīng)該另外設(shè)立軍府,朝廷不必預(yù)先知道。犒勞士卒、獎賞軍功、收買敵人,都從此提取給養(yǎng)?!庇謽O力陳述車戰(zhàn)的好處。莊烈帝將設(shè)軍府的提案下達給所司,命令羅喻義自己制造戰(zhàn)車。羅喻義又上奏按畝加征賦稅的弊害,并認為營造戰(zhàn)車的職責在有司,不愿意遵循詔令。莊烈帝不高興,奏疏便沒有施行。
第二年九月講授《尚書》,撰寫了《布昭圣武講義》。其中涉及當時的事情,有“左右侍從者用非其人”的話,大大觸犯了執(zhí)政者;結(jié)尾陳述了先朝祖宗閱兵的規(guī)章,京營的體制,希望做些革新。書稿呈交政府,溫體仁不高興。派正字官告訴羅喻義,命令他修改。羅喻義拜訪內(nèi)閣,隔著門扇譏諷溫體仁。溫體仁惱怒,上奏說“:過去的規(guī)矩,只有經(jīng)筵的規(guī)勸,多于正講,日講則正課多規(guī)勸少。現(xiàn)在羅喻義以日講的身份卻行經(jīng)筵的制度,等到命令他刪改,反而遭到他的侮辱,只希望皇上明察裁決?!庇谑乔f烈帝下達給吏部評議。羅喻義上奏辯解“:講官在正文之外從旁論及時事,也是舊制。我輾轉(zhuǎn)陳述,希望有點裨益。溫體仁卻將其刪去,我的確擔心愚忠不能傳遞給圣上,才導(dǎo)致觸犯輔臣?,F(xiàn)在正稿與草稿都在,希望皇上予以瀏覽?!崩舨績A向溫體仁,議論將羅喻義革職讓他閑居,莊烈帝同意了。羅喻義在當時素負聲望,被溫體仁傾軋,士子們的議論中都很惋惜。臨行時請求皇上恩賜,請求讓他乘坐驛車,莊烈帝也答復(fù)可以。他在家居住了十年后去世。
姚希孟,字孟長,吳縣人。出生十個月就失去了父親,母親文氏立志養(yǎng)育他。年紀稍大點,與舅舅文震孟同學,同時享有名氣??贾腥f歷四十七年(1619)的進士,改任庶吉士。座主韓火廣、館師劉一火景器重他。韓、劉兩人一起執(zhí)政,遇上大事大都向他咨詢裁定。天啟初年文震孟也高中進士,進入翰林院,外甥舅舅一起主持清議,聲望更高。不久,他請假回鄉(xiāng)。天啟四年(1624)冬天,返回朝廷,趙南星、高攀龍等人都已離職,黨禍盛行,姚希孟郁郁不得志。第二年他因母親去世而回鄉(xiāng)。才出京城,給事中楊所修彈劾他是繆昌期的死黨,就削奪了他的官籍。魏忠賢被懲處后,他的黨羽倪文煥擔心被誅殺,派人拿著厚禮賄賂他請求和解,姚希孟抓住他并報告了官府。
崇禎元年(1628),出任左贊善。歷任右庶子,擔當日講官。三年秋天,與諭德姚明恭主持順天的鄉(xiāng)試。有兩名武生冒充別籍被錄取,給事中王猷疏論此事,于是遭到譴責。姚希孟很受東林黨人推崇,韓火廣等人審定叛逆的案件,他參加了評議。那些人厭惡姚希孟,密謀先整治他。等到華允誠彈劾溫體仁、閔洪學時,兩人懷疑奏疏出自姚希孟之手,溫體仁就借冒籍的事件制造矛盾,擬定旨意進行復(fù)試,罷黜兩位武生,交給有關(guān)部門處理,追究考官的罪行,擬定停他半年的俸祿。溫體仁意猶未盡,下令再做擬定。姚希孟當時已經(jīng)升任詹事,就貶降兩級為少詹事,負責南京翰林院。不久稱病回鄉(xiāng),在家居住兩年后去世。
許士柔,字仲嘉,常熟人。天啟二年(1622)的進士。改任庶吉士,授職檢討。崇禎年間,歷任左庶子,負責左春坊的事務(wù)。
在此之前,魏忠賢已經(jīng)編輯了《三朝要典》,因《光宗實錄》的記載和《要典》相矛盾,于是稱葉向高等人所編撰的不真實,應(yīng)該重新撰寫,恣意篡改刪削與《要典》相抵觸的地方。崇禎改元,燒毀了《要典》,而被篡改的《光宗實錄》如故。崇禎六年(1633),少詹事文震孟奏稱:“先帝實錄是魏黨的曲筆之作,應(yīng)當改正依照原來的實錄?!碑敃r溫體仁當權(quán),與王應(yīng)熊等人暗中阻撓,事情便沉寂下來。許士柔憤然地說:“如此,則《要典》也不必焚毀?!庇谑巧献嗾f“:先帝的實錄的總記,唯獨省略了世系?;噬显杏哪攴荩Q生的日期,沒有記載。命名的大典,養(yǎng)育的府邸名號,沒有記載。皇上的母親出自哪個家族,封號什么,沒有記載。這些都是原實錄詳細記載的,而篡改的實錄有意刪除了。原實錄的修成,在皇上進入養(yǎng)育府邸的日子,猶且詳細慎重如此。新實錄的呈奉,在皇上登基之初,怎么如此粗略草率,使本朝的皇父子、母后、兄弟等大倫,都含混不明,空缺而不做考察。它怎么稱得上是信史?”奏疏皇帝,莊烈帝并未省悟。
溫體仁命令中書官將穆宗總記出示給許士柔看,許士柔詳細做揭文與他爭辯“:先帝的實錄與列位先圣的條例不同。列位先圣在位時間長,登基后的事,編年的排比編纂,總記可以不做書寫。先帝在位一個月,三位太后養(yǎng)育圣上都是在皇帝沒有登基之前,不記錄在總記,將記錄在什么書中?穆廟大婚的禮儀,生育皇子,在嘉靖年間,所以總記沒有記載,至于冊立大典,編年沒有不詳細記載的。先帝在位僅一個月就辭世,熹廟的冊立應(yīng)該記載,皇上的冊封唯獨不應(yīng)該記載嗎?”溫體仁發(fā)怒,準備彈劾他,被同僚阻止了。許士柔又上奏說“:各朝的實錄,沒有不記載世系的例子。我所以選擇抉發(fā)篡改實錄事,正是因它與各朝的既定例制不相吻合。孝端皇后是先帝的嫡親母親,原實錄詳細記載了她保護先帝的功績,而修改的實錄刪去了,為什么?當時,太子差點兒不保,坤寧皇后調(diào)理保護,真是達到孝義、慈善的最高準則,父母養(yǎng)育的深厚恩情,史官輕易就用筆將它們抹殺了,這最不可理解?!弊嗍璩噬?,莊烈帝答復(fù)知道了。
溫體仁更加不高興。遇上溫體仁教唆劉孔昭彈劾祭酒倪元璐,就稱許士柔的族子許重熙私自撰寫《五朝注略》,準備株連許士柔。許士柔趕緊將《注略》呈獻上去,才得以解脫。不久,出京擔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
溫體仁離職,張至發(fā)當權(quán),更加謀劃驅(qū)逐許士柔。在此之前,高攀龍被追贈官職,許士柔擬草稿送交內(nèi)閣,沒有發(fā)給高攀龍家里。舊制,追贈官職的誥令,屬于誥敕中書負責。崇禎初年,對各位忠臣的褒揚、撫恤,翰林中能夠行文的人有時行使了此事,而中書認為這是侵犯了官職權(quán)限。崇禎三年(1630),禁止誥令中使用駢體、華麗的語句。到此高攀龍的家人請求追贈,離許士柔草擬誥令已有幾年,主事的人仍然將許士柔先前的撰文呈入。中書黃應(yīng)恩告訴張至發(fā),法令的語言違反了禁令,至發(fā)很高興,彈劾許士柔,將他降了兩級官階調(diào)用。司業(yè)周鳳翔上奏爭辯說:“詞林的舊制,內(nèi)閣大臣份內(nèi)是撰寫文字,或者親自詳細審定,或者進行篡改,沒有親自糾劾的。誥書敕令用御印,每年有固定的時間,沒有十年之后加蓋御印呈獻,并追求現(xiàn)在的制度的。贈封誥令專歸中書負責,是崇禎三年才開始強調(diào),沒有誰追究崇禎元年的史官,將他們責罵為越俎代庖的人?!睕]有答復(fù)。許士柔不久補任尚寶司丞,升任少卿,直至去世。他的兒子到朝門申辯冤枉之事,于是才給士柔恢復(fù)原來官職,追贈詹事兼侍讀學士。
顧錫疇,字九疇,昆山人。十三歲的時候,以諸生身份參加南京的考試,魏國公將女兒許配給他??既∪f歷四十七年(1619)進士,改任庶吉士,授職為檢討。
天啟四年(1624),魏忠賢的勢力囂張,顧錫疇與給事中董承業(yè)負責福建的考試,科舉的示范文章大加譏諷。魏忠賢的黨羽指責他們是東林黨人,兩人被一起降職。最后,被削奪官籍。
崇禎初年,又召見他,官復(fù)原職。升任國子監(jiān)祭酒。奏請恢復(fù)積分法,禮官阻撓不讓施行。顧錫疇又申訴此事,并請求選擇監(jiān)生擔任州縣長官。此后,奏請訂正陪祭祀者的位次,擔當國子博士的進士能參與考核、錄用?;实鄱纪饬恕L接H回鄉(xiāng),請求在家鄉(xiāng)度過一生。母親的喪期滿后,起用為少詹事,晉升詹事,加封禮部左侍郎,負責部中事務(wù)?;实墼?jīng)召見他面商國事,詢問理財用人的問題。顧錫疇告退后,陳述了用人方面的五點失誤,稱:“考察選官沒有法度,文網(wǎng)太嚴峻,議論太多,太拘泥于資格,對人沒有鼓動作用。請使先用人的地方一一清正源流。精心鑒別,依照才能任用,這是好處一。赦免小過失而不完全廢棄,這是好處二。減少議論而專門責其成事之效這是好處三。選擇奇異的人材而不拘泥于平常的規(guī)章,這是好處四。積極獎勵而寬緩督察、責備,這是好處五?!弊詈髽O力陳述耗靡錢財?shù)谋锥?,仍然歸其根源在于用人?;实蹖λ淖嗍璺Q好。
楊嗣昌奏疏請求招撫流寇,其中有“樂天者保天下”和“善戰(zhàn)者服上刑”的話。顧錫疇爭辯,稱這是諸侯間交戰(zhàn)的事情,引用不合倫理,與楊嗣昌相違逆。楊嗣昌主持政務(wù),諸位言官都攻擊他,楊嗣昌很懷疑顧錫疇。遇上駙馬都尉王籨犯罪,顧錫疇準備從輕發(fā)落,楊嗣昌誣陷他,便削奪了他的官籍。崇禎十五年(1642),朝廷大臣交相舉薦,皇帝召他回朝。御史曹溶、給事中黃云師又稱不應(yīng)該任用他?;实鄄宦?,任命他為南京禮部左侍郎。
福王立位,他晉升為本部尚書。當時尊奉福恭王為恭皇帝,準備商議廟祀,顧錫疇奏請另外設(shè)立專門的廟宇。不久,請求增補建文帝的廟祀謚號、景皇帝的廟號和建文朝忠臣的贈封與謚號,皇帝都依從了他。東平伯劉澤清稱“:宋高宗在南京即位,立刻在靖康二年(1126)五月確立建炎紀元,遵從民眾的愿望。我請求從今年五月改為弘光紀元?!鳖欏a疇明確地說詔令已經(jīng)頒布,不能追悔更改,才作罷。當時確定大行皇帝的廟號為思宗,忻城伯趙之龍稱“思”不是美稱,引經(jīng)據(jù)典核證,顧錫疇也認為如此,上奏請求更改。大學士高弘圖因為前面的提議是自己提出的,極力堅持,于是事情沉寂。溫體仁去世,特別謚號文忠,而文震孟、羅喻義、姚希孟、呂維祺都沒有獲得謚號。顧錫疇稱:“溫體仁獲得皇帝信任,行使政令最為專橫而且長久,他對先帝所負的罪最大而且深重,請求將文忠謚號,或者刪削或者更改,而增補文震孟等大臣的謚號,使普天下獎懲有度?!贝饛?fù)可以。于是增補諸臣的謚號,剝奪了溫體仁的謚號。
吏部尚書張慎言離職,頂替的人徐石麒沒有到任,皇帝命令顧錫疇負責事務(wù)。當時馬士英掌握國政,顧錫疇一向與他不和。給事中章正宸、熊汝霖彈劾他,于是他請求到南海去祭祀而離去。第二年春天,御史張孫振極力頌揚溫體仁的功績,請求恢復(fù)他原來的謚號。便勒令顧錫疇退休。
南都失守,顧錫疇的鄉(xiāng)里也被攻占。當時正遭遇父親的喪期,他由小路赴福建。唐王命令他就任原職,他極力推辭,在溫州江心寺寓居??偙R君堯鞭撻侮辱諸生,顧錫疇打算對他進行彈劾。賀君堯乘夜色派人殺害了他,將尸體投入江中。溫州人尋找了多天,才將他入棺葬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