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在宮城東南建四親廟,各建一廟。
皇高祖居中,皇曾祖在束面第一位,皇祖在西面第一位,皇父在束面第二位,都面向南。
每座廟的中屋供奉著牌位。
東西兩問夾室,旁邊兩庶。
三個門,門上設置二十四戟。
外面為都宮。
正門南面是齋戒的住處,西面是吃飯的處所,都是五間,面向北。
門的柬面,有烹調祭品的五間房子,面向西。
甫面是一個宰牲池,面向南。
洪武元年,命令中書省會集儒臣商議祭祀典禮,李善長等人說:周朝制度,天子七廟。
而《商書》說,“七世神廟,可以觀察德行”,那么可知道天子七廟,自古就有。
太祖百世不遷移。
三昭三穆按世系次第安排,到親情關系已盡就遷廟。
這是天下的常禮。
如周文王、周武王雖然親屬關系已盡應當移祧廟,因他有功勞應當稱宗,故都另立一廟,叫做文宗廟、武宗廟,也是百代不遷移。
漢代每位皇帝就建立一廟,不排昭穆,又有郡國廟以及寢園廟。
光武中興,在洛陽立高廟,祭祀高祖以及文、武、童、丞五帝。
又在長安原高廟中,祭祀成、夏、平三位皇帝。
于南陽舂陵另立四親廟,祭祀父親南頓君以上四世。
到明帝,遣下詔命在光烈皇后更衣別室藏牌位。
后世皇帝相承,都藏于世祖廟。
從此同堂異室的制度,到元代沒有改變。
唐高祖尊高曾祖父,于長安建立四廟。
太宗建議設立七廟,空出太祖室。
玄宗創(chuàng)立制度,設立九室,祭祀八世。
文宗時,禮官以景帝受封于唐,高祖、太宗創(chuàng)業(yè)受命,百代不遷移。
親屬關系已盡的牌位,按禮應當遷祧,至于柿袷祭祖禮儀,則如常合在一起祭祀。
這以后以敬、文、武三宗為一代,所以到唐末,還為九世十一室。
宋代自太祖追尊僖、順、翼、宣四祖,每次遇到宗廟祭祀,就以昭穆相對,而空著向東的位置。
神宗供奉僖祖為太廟始祖,到徽宗時增加太廟為十室,而不移祧廟的有五宗。
崇寧年問,擇取王肅之說二祧廟在七世以外,于是建九廟。
高宗南渡,祭祀九世。
到寧宗,開始另建四祖殿,而確定左坦面向東的位置。
丞世祖于燕京建宗廟,以太祖居中,作為不遷祧的祖宗。
到了泰定年間,為七世十室。
現(xiàn)在請求追尊高曾祖父四代,各建一廟。
于是上皇高祖父謐號叫玄皇帝,廟號德祖,皇高祖母叫玄皇后。
皇曾祖父謐號叫恒皇帝,廟號懿祖,皇曾祖母叫恒皇后。
壘祖父謐號叫?;实?,廟號熙祖,皇祖母叫?;屎蟆?/p>
皇父謐號叫淳皇帝,廟號仁祖,皇母陳氏叫淳皇后。
皇帝下詔制太廟祭器。
太祖說:“禮順人情,可以從道義開始。
可貴的是斟酌恰當,隨時增減。
近代拘泥古禮,喜歡用古代篷豆一類物品,來祭祀先祖。
活著既然不用,死了又用,太沒有意義了。
孔子說:‘侍奉死者如侍奉活人,侍奉亡者如侍奉存者。
’制作宗廟器物衣服,都如侍奉活人的儀禮?!庇谑侵圃煦y器,用金涂飾。
酒壺盂盞都用八個,朱漆盤碗用二百四十個,以及掛衣用的竿架、臥具、竹制箱匣、帳幕、浴室都具備。
后來又下韶凡是器皿用金涂銀的,都換用金制品。
洪武二年,下詔太廟祭文只稱孝子皇帝,不稱臣。
凡是派遣皇太子行禮,只稱命長子某,不稱皇太子。
后來稱孝玄孫皇帝,又改稱孝曾孫嗣皇帝。
最初,太廟每間房用一匹繒帛。
洪武二年,聽從禮部提議,用二匹白繒。
又聽從尚書崔亮的呈奏,作圭瓚酒器。
洪武八年,改建太廟。
前面是正殿,后面是寢殿。
殿的兩旁都有兩走廊。
寢殿九間,每間一室,供奉神位牌,為同堂異室的制度。
九年十月,新太廟建成。
中間一室供奉德祖,束面一室供奉懿祖,西面一室供奉熙祖,束面第二室供奉仁祖,都向南。
十五年,將孝慈皇后的神位拊祭于太廟,這以后皇后拊祭大廟即仿照此。
建文帝即位,供奉太祖神位拊祭太廟。
正殿神位座次是熙祖,向東。
寢殿帝王的牌位放在西面第二室,向南。
成祖遷都,如南京制式建廟。
童德元年七月,禮部舉行拊祭太宗牌位于太廟的儀禮。
祭期的前一天,派官員到太廟舉行祭告禮。
午后,在靈座殿舉行二周年祭祀。
第二天黎明,在靈座殿上擺放酒果,陳設兩部御輦、四個放冊書和寶璽的亭子于殿前臺階上。
皇帝穿著淺淡衣服,行祭告禮結束后,司禮監(jiān)官跪請帝王牌位登上御輦,到太廟供奉安放。
內使太監(jiān)兩名捧牌位,四名捧冊書與寅璽,從殿的中門出來,在御輦、冊寶亭上安放供奉。
皇帝隨行到思善門,更換祭服,登上轄車。
到午門外,儀仗隊打著傘扇在前面引導,到廟街門內,皇帝下轄車。
監(jiān)官引導到御輦前上奏,跪著請求將帝王牌位供奉安放于太廟,俯身伏地,起來。
內使捧著帝王牌位、冊書寶璽,皇帝隨從,由中門進入,到寢廟東面第三間屋,向南安放供奉。
皇帝叩頭,結束,祭祀如同時令祭祀的禮儀。
文武官員穿祭服行禮。
正殿神座,處于仁祖的次一位,面向西。
宣德二年五月,仁宗牌位柑祭于太廟,儀禮如前。
寢殿,西面第三間房,向南。
正殿處于高祖的次一位,向東。
此后焉大行皇帝柑祭太廟禮,都仿照此。
正統(tǒng)七年十二月,在太廟柑祭昭皇后牌位,捧神主牌到列祖神位前拜廟。
禮儀結束,太常寺官宣唱賜座,內侍捧著衣冠,與仁宗同一神位。
宣唱請宣宗皇帝朝見,內侍捧宣宗衣冠放在褥位上,行了四拜禮后,在座上安放供奉。
孝宗即位,憲宗將升入太廟柑祭。
當時九廟已經完備,議論的人都說德、懿、壁、仁四廟,應依次奉入祧廟。
禮臣說:“國家自德祖以上,不推算世系相承的先后,則德祖比照周代的后稷,不可移祧廟。
憲宗升入太廟拊祭,應當移懿祖入祧廟。
應在太廟寢殿后,另建祧殿,如同古代夾室的制度。
年終就奉遠祖神位一起祭獻,如同吉代合祖宗神位一起祭祀的禮儀?!崩舨渴汤蓷钍仃愓f:“《禮》中有言,天子七廟,因祖有功而宗有德。
德祖可以比照商代的報乙、周代的亞圉,不能比照契、稷。
議論的人常見宋代儒生曾采取王安石的說法,就使七廟既有始祖,又有太祖。
太祖既配天,又不能正位向南,這不是正確禮法。
現(xiàn)在請求連同德、懿、酦三祖神位遷往祧廟,自仁祖以下為七廟,以后神位遷盡,那么就太祖比照契、稷,而遠祖神位藏在后寢,在前殿舉行大合祭。
時享推尊太祖,大合祭推尊德祖,那么功德都推崇,恩義也完備?!被实勐爮亩Y官的建議,在寢殿后建祧廟,派官員祭告宗廟。
皇帝穿素色衣祭告憲宗的靈座,祭祀完畢,奉遷懿祖的牌位衣冠到后殿,床帳、御座、儀禮用物都貯存于神庫。
此后供奉祧廟仿照此儀式進行。
嘉靖九年春,世宗舉行特享禮。
命令如九廟在殿內設帷帳,各位圣人都向南,分別獻祭品,讀三遍祭文,其余的照舊。
十年正月,皇帝因更改修定祭廟儀式,向太廟、世廟連同祧廟三神位一起告祭。
將德祖神位遷于祧廟,將太祖牌位安放在祭祀寢殿正中,就依次升遷七宗神位。
丁酉,皇帝到太廟舉行特享禮。
九月,告諭大學士李時等人說“宗廟的制度,父子兄弟同處一堂,對于禮來說并不恰當。
太宗以下應該都建專門的廟宇,面向南”。
尚書夏言奏報:“太廟的兩旁,空地很少,宗廟的重大事務,開始圖謀應該謹慎。”沒有回復。
中允廖道南說:“太宗以下應該在雨庶各自建立特廟,有總的殿房來統(tǒng)率各廟,各廟不必各自建門戶垣墻。
有夾室來藏牌位,不必再建寢廟。
只要使各位圣人各自能受尊敬,皇上親自在太祖廟舉行禮儀,其余的派親信大臣代替祭獻,如同古代諸侯助祭的禮儀?!被实鄹吲d,下令會同議論。
夏言等人說:“太廟地域有限,恐怕不能容納,如果縮小規(guī)模,又不合古禮。
而且假如各廟建成后,陛下遍祭眾廟,不但體力不足,而且一天的時間也不夠。
古代宗伯代替君王祭獻的記載,是說在一廟中,而代替君王第二次祭獻。
役聽說有讓大臣代替君主在一廟條祀的。
而且古代諸侯多是同姓臣,現(xiàn)在陪同祭祀的主管官員,可與古代諸侯的助祭相比嗎?先臣丘浚說應該間隔一天祭祀一廟,經過十四天而遍祭完。
這大約是沒有辦法處置而強作此說而已。
如果以九廟一堂,恐怕混同。
請用木料制作帝王的黃繒車蓋,如同廟宇前殿規(guī)格,按廟敷設置,又在其中設帷帳,差不多可以得到展陳專門祭奠的尊敬了。”議論結果上報,沒有回復。
嘉靖十三年,南京太廟發(fā)生火災。
禮部尚書湛若水請求暫且將香火一并放于南京奉先殿,重建太廟,補造列位圣君神位。
皇帝召集尚書夏言與群臣集合討論。
夏言會同大學士張孚敬等人說:“一國有二廟,自漢惠帝開始。
一神有二牌位,自齊桓公開始。
周的三都廟,卻是遷國立廟,遷離國都而保留神主牌位,不是二廟二牌位。
子孫之身乃是祖宗的依靠,圣神的子孫既然在此親自祭祀,那么祖宗神靈自己應當在此升降。
今日正值專門制定廟議,全以此地為根本。
南京原有奉先殿,早晚香火,應當合并,如平常一樣供奉。
太廟遺址應當仿照古代壇蟬的遣意,高筑墻垣,謹慎地管理開關,以示尊崇莊重之意?!被实勐爮牧恕?/p>
當時皇帝想改建九廟。
夏言乘機說:“京城宗廟,將恢復古代制度,而南京太廟突然發(fā)生火災,大約是皇大列祖佑助啟發(fā)私下幫助,不可以不順應?!被实鄹吲d,下詔春日和暖時動工。
眾臣議論在太廟南,左邊是三昭廟,與文祖的世室共是四個,右面是三穆廟。
群廟各自縱深十六丈有余,而宗廟殿寢稍高,縱橫深廣,與群廟相等。
各廟的總門與太廟的立有戟的門相互并列,各廟的后墻與太廟祧廟的后墻相并。
給制好圖獻上。
皇帝以為世室還應隆高異于別廟,命令再次議論。
夏言等人請求增大世室的前殿,比眾廟高四尺多,深度、廣度多一半;寢殿比眾廟高二尺多,深度、廣度相當。
皇帝回復許可。
十四年正月告諭內閣大臣:“現(xiàn)在打算建文祖廟為世室,那么皇考的世廟的世字應當回避。”張孚敬說:“世廟記載于《明倫大典》,頒布詔令于四方,不可更改。
文祖的世室慮改為太宗廟。
其余眾廟不用宗字,用本廟號,以后依次升遷,改變牌額就可以了。”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
二月,全部撤除舊廟改建。
眾廟各自為總的殿房,廟各自有殿有寢殿。
太祖廟的寢殿后有祧廟,供奉遠祖神位藏在那兒。
太廟的門、殿都向南,眾廟門向東向西,內門殿、寢都向南。
十五年十二月,新廟建成,重新創(chuàng)建皇考廟為睿宗獻皇帝廟。
皇帝于是在速祖廟供奉安放德、懿、熙、仁四祖的神位牌,太祖的神主牌位安放于太廟,百官按照禮儀陪同祭祀。
第二天,供奉安放太宗以下神位牌,放在眾廟,命令九卿正官以及武官有爵位的重臣,都到太宗廟陪同祭祀。
文官三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分別到案廟行禮。
又選擇吉日親自捧著太祖的神位牌,文武大臣捧著七宗神位牌,供奉安置在景神殿。
嘉靖二十年四月,太廟發(fā)生火災,成祖、仁宗的神位牌被燒毀,在景神殿供奉安置各圣君的神位。
派遣大臣到長陵、獻陵祭告題寫帝后神位,也供奉安置在景神殿。
二十二年十月,因舊廟基地狹隘,命令測量規(guī)劃形制。
奏議上呈三次,都不回復。
很久以后,纔命令恢復同堂異室的舊制,廟制纔定下來。
二十四年六月,禮部尚書費案等人因太廟安置牌位,請求規(guī)定位次。
皇帝說:“既無昭穆,也無世代位次,只排倫理順序。
太祖居中,左面四位依次是成、童、憲、睿,右面四位依次是仁、英、孝、武,都向南?!逼咴拢驈R建成,百官上表慶賀,詔令天下。
新廟仍在闕左,正殿九間,前面有兩間周屋,南面有戟門。
門左是神庫,右是神廚。
再南面是廟門,門外東南是宰牲亭,南面是神宮監(jiān),西面是廟街門。
正殿后面是寢殿,供奉安置各位圣王的牌位,再往后是遠祖廟,藏有遠祖牌位,都向南。
嘉靖二十七年,皇帝想在太廟拊祭孝烈皇后方氏,而遷祧仁宗的牌位。
大學士嚴嵩、禮部尚書徐階等人最初都認為不可以,隨后不能堅持自己的主張。
二十九年十一月遷祧仁宗牌位,于是在西面第四室拊祭孝烈皇后。
隆慶六年八月,穆宗將柑祭太廟,敕令禮臣議論應當遷祧的廟室神位。
禮科陸樹德說:“宣塞至穆宗僅有五世。
請求仍在太廟拊祭睿宗,而宣宗牌位不要遷走?!笔柘陆欢Y部,部里議論宣宗的世代次第還近,遷祧神位不妥當。
就說:“古代以一世為一廟,不是以一君為一世,所以晉的太廟有十一室而只有六世,唐代的太廟有十一室而有九世。
宋代自太祖往上追溯四祖往下到徽宗,纔定為九世十一室的制度,因太祖、太宗同為一世的緣故。
這以后,拊祭徽宗與哲宗同一世,柑祭高宗與欽宗同一世,都沒有遷桃神位。
到光宗升入祖廟附祭,增加為兒世十二室。
現(xiàn)在自宣宗到穆宗共六世,上合二祖僅有八世,按宋朝制度可以不遷祧神位,只在寢殿左右各自增加一室,那么尊祖敬宗并行不悖了。”皇帝命令按原敕令辦,于是遷祧宣宗牌位。
天啟元年七月,光宗將在太廟柑祭。
太常卿洪文衡請求不要遷祧憲宗神位,而遷睿宗。
皇帝不聽從。
洪武元年,在太廟大合祭。
德祖皇考、皇妣居中,向南。
懿祖皇考、皇妣在束面第一位,面向西。
熙祖皇考、皇妣在西面第一位,面向東。
仁祖皇考、皇妣在束面第二位,面向西。
七年,御史答祿與權說:“皇上即位七年,而椅祭未曾舉行。
應該參考斟酌古今,制成一代典禮?!痹t令下發(fā)禮部、太常司、翰林院議論,以為:“虞、夏、商、周,宗族世代相承的系統(tǒng)清晰,所以柿禮可以舉行。
漢、唐以來,沒有人明白始祖出自何處,當時所說的柿祭,不過是會合已經遷走的祖先牌位而祭祀,這是古代的宗廟大合祭,不是柿祭。
宋神宗曾經說:‘柿祭,是仔細審察祖宗出自于何處。
’所以不知道祖先出自何處,柿禮便不可以舉行。
現(xiàn)在國家追尊四廟,而始祖出自何處沒有考定,所以柿祭難以立即舉行。”太祖贊成這種建議。
弘治元年,規(guī)定每年年終在正殿左供奉遠祖懿祖神座,居于熙祖之上,舉行大合祭禮。
塞靖十年,世宗以柿袷之義詢問大學士張璁,命令與夏言商議。
夏言撰寫《柿義》一篇獻上.大意說:“自從漠代以來,宗族、氏族的世系難以考察,想象虞夏大祭黃帝,商周大祭帝譽,不能全部相合。
謹闡明古代典制,選取酌用先世儒者精深微妙的議論,應當設立虛位來祭祀。”皇帝非常贊同。
恰逢中允廖道南說朱氏是顓項的后裔,請求以《太祖實錄》為根據(jù),椅祭顓項。
于是下詔禮部以夏言、廖道南兩人的奏疏,會同官員詳細議論。
眾臣都說:“稱立虛位的作法,模糊不清,毫無根據(jù),推尊顓項,時代遙遠難以考查。
廟制既然定下高皇帝的始祖地位,應當柿祭德祖為正?!被实坌囊庵鲝埩⑻撐?,命令再次議論。
而夏言又上疏議論柿祭德祖有四點可疑,而且說現(xiàn)在規(guī)定太祖為太廟中的始祖,不是帝王建始祖廟的始祖。
皇帝一并下發(fā)奏章。
眾大臣就請求設立虛位,來椅祭皇初祖,面向南,奉祭太祖配享,面向西。
禮臣就說,大合祭既然每年舉行,大柿祭便請求三年舉行一次,差不多疏密程度適宜。
皇帝親自作文祭告皇祖,定于丙年、辛年舉行一次,敕令禮部準備禮儀擇日舉行。
四月,禮部上呈大柿祭禮儀節(jié)。
祭期前祭告太廟,齋戒三天,如同時享儀式,準備香帛、犧牲和甜酒。
錦衣衛(wèi)設儀仗衛(wèi)隊,太常卿在太廟正殿捧持皇初祖神牌、太祖神位牌,安放設置如同圖儀。
到這一天行禮,如同大祀圜丘的祭儀。
到提議祧遷德祖,罷除年終的祭祀,在冬季中旬舉行大合祭禮。
太常寺在太廟正中設德祖神位,面向南。
懿祖以下,依次向東向西。
嘉靖十五年,又制定廟饗制度。
立春是特享,各自在殿中拿出牌位。
立夏、立秋、立冬拿出太祖、成祖七代的牌位,在太祖殿祭祀,是每季的合祭。
冬季的最后一月的中旬,卜擇日期拿出四祖和太祖、成祖七宗的神位牌,在太祖殿祭祀,是大合祭。
祭祀完畢,將牌位各自放回寢殿。
十七年,制定大合祭的祝禱文,九廟帝后的謐號全部寫上,每季節(jié)的合祭只書寫某祖、某宗某皇帝。
重新制定冬季最后一月大合祭的日子,供奉德、懿、熙、仁以及太祖在另一室,都向南,成祖向西北上,仁宗以下七代束西相向。
行三獻禮、樂為六奏、舞為八佾。
皇帝祭獻德祖皇帝以及皇后,大臣十二人分別祭獻眾皇帝,內閣大臣十二人分別祭獻眾皇后。
二十年十一月,禮官議論,年終舉行大合祭禮,應當陳放祧廟的牌位,而景神殿狹小,請求暫且在后寢祭祀四祖,用連接的幾案,陳放篷豆,以便行禮時進退。
下詔許可。
二十二年,制定太廟四晴祭享、大合祭,罷除拿出牌位、上香、奠獻等禮儀,到祭期捧著衣冠拿出再放入,太常以及神宮監(jiān)官吏奉命執(zhí)行。
二十四年,罷除在冬季最后一月中旬舉行大合祭,一并罷除祭告祖先的典禮。
仍然在年終那天舉行大合祭禮,禮儀與每季節(jié)的合祭相同。
二十八年,又恢復告祭禮儀。
穆宗即位,禮部因為剛去世的皇帝喪服未除,請求遵循弘治十八年的先例,年終大合祭與正月的季節(jié)合祭這兩次祭禮,都派官員代行。
陳設樂器而不演奏,皇帝到靈堂祭祀,陪從祭祀的官員也在二十七天以內,應命令暫免。
皇帝聽從其議。
洪武元年,制定宗廟祭禮。
每年各季首月以及年終,共祭祀五次。
學士陶安等人說:“古代四時祭祀,三祭都在祖廟合起來祭祀,只有春祭在各廟舉行。
自從漢代以來,太廟都同堂不同室,那磨四時都合于一處祭祀。
現(xiàn)在應仿照近代制度,在第一廟合起來祭祀,差不多適合中正之禮,不必繁瑣?!碧婷钫略诟鲝R單獨祭祀,四月、七月以及十月、年終就在德祖廟大合祭。
二年,制定在太廟四時祭祀的制度,春天在清明,夏天在端午,秋天在中秋節(jié),冬天在冬至日,年終照舊。
三年,禮部尚書崔亮說:“孟月,是四時的首月。
根據(jù)時事變化,致以孝親之思,所以準備牛羊獵三牲黍稷物品來祭祀。
到仲季的月份,不過以時鮮的食物進獻罷了。
既然已舉行郊祀,那么廟享難以舉行,應改從舊時禮制。
清明等節(jié)日,各自準備時鮮物品進獻?!被实勐爮牧?。
九年,新建太廟。
凡是太廟四時祭祀,在正殿中設德祖皇帝及皇后神座,面向南。
左邊是懿祖,右邊是熙祖,東西向。
仁祖挨著懿祖。
凡是神座都不供奉牌位,只放衣冠。
祭禮完后,收藏起來。
正月選擇上旬日,四月、七月、十月用初一,以及年終都合在一處祭祀。
從此五享都罷除單獨祭祀,而舉行合祭禮。
二十一年,制定太廟四時祭祀的儀禮。
更改以前制度,迎神拜四拜,祭后飲食酒肉請求賜福時拜四拜,禮儀完畢拜四拜。
二十五年制定太廟四時祭祀。
如果國家有喪事,備設樂器卻不演奏。
正統(tǒng)三年正月祭祀太廟。
禮部說,按照舊例,祭祀以前三天,太常寺奏報祭祀,皇帝到正殿接受奏報。
這一天,是宣宗皇帝忌辰,按舊例不敲擊鐘鼓,祇在西角門辦事。
皇帝因祭祀是重大事情,仍應升殿,其余的遵照永樂年間的舊例實行。
天順六年,內閣大臣因皇太后喪,請求將十月太廟祭祀改在除去喪服以后。
皇帝聽從請求。
成化四年,禮部因慈懿太后喪,請求改七月祭廟于初七日。
皇帝不聽從。
嘉靖十一年,大學士張孚敬等人說:“太廟祭祀,只設衣冠。
皇上改為拿出牌位,確實合乎古禮。
但是遍拜群廟,親自致禮把神位牌拿出放入,不免遇度勞累。
現(xiàn)在請求皇上親自安設太祖的牌位。
群廟皇帝皇后的牌位,就命令內外眾大臣捧持?!被实勐爮牧怂慕ㄗh。
十七年,制定合祭禮。
凡是立春的單獨祭享,親自祭祀太祖,派遣大臣八人分別祭獻眾皇帝,內臣八人分別祭獻聚皇后。
立夏時合祭,各自在太廟拿出神位。
太祖向南,成祖向西,位次在七宗以上,仁、宣、英、憲、孝、睿、武宗東西相向。
秋冬的季節(jié)合祭,如同夏禮。
二十四年,新廟建成,又制定合祭只設衣冠,不拿出牌位的規(guī)定。
隆慶元年,孟夏舉行季節(jié)合祭,因世宗的靈座還沒有撤除,遵循正德元年例,前一天,皇帝穿常服祭告靈座,只請眾廟享祀。
這以后,季節(jié)合祭、年終大合祭在父母亡后兩周年以內,都像這樣辦理。
洪武元年,制定太廟在月朔獻上時鮮食品的禮儀和物品。
正月,獻韭、薺、生菜、鸚蛋、鴨蛋。
二月,獻水芹、萎蒿、臺菜、子鵝。
三月,獻茶、筍、鯉魚、紫魚。
四月,獻櫻桃、梅、杏、鳙魚、雉。
五月,獻新麥、王瓜、桃、李、來禽、嫩雞。
六月,獻西瓜、甜瓜、蓮子、冬瓜。
七月,獻菱、梨、紅棗、葡萄。
八月,獻芡、新米、藕、茭白、姜、鱖魚。
九月,獻小紅豆、栗、柿、橙、蟹、騙魚。
十月,獻木瓜、柑+橘、蘆菔、兔、雁。
十一月,獻薷麥、甘蔗、天鵝、鶸鸛、鹿。
十二月,獻芥菜、菠菜、白魚、鯽魚。
這些祭禮都由皇帝親自舉行。
不久,交給太常寺。
二年,下詔,凡是時鮮食物,太常先祭獻宗廟,然后進奉皇上。
三年,規(guī)定朔日進獻時鮮食品。
各廟共享一只羊、一頭獵、篷豆八個、籃簋登蜊器物各二個,酒尊三個,以及平常吃的鵝羹飯。
太常卿以及祭官穿法衣行禮。
逼祭山川,只用日常吃的鵝羹飯,穿日常衣服行禮。
又有獻新的儀節(jié),凡是各地單獨進獻的新鮮食物,在月祭以外的,太常卿與內使監(jiān)官穿日常衣服在太廟祭獻,不行禮。
這以后朔日望日祭祀,以及進獻、祭奠時鮮食物,都在奉先殿。
洪武元年,追尊四廟謐號,冊書與寶璽都用玉。
冊簡長一尺二寸,寬一寸二分,厚五分。
簡敷根據(jù)文字的多少。
用金繩連系,放在錦褥上,用紅色輕軟絲織品印以金色顏料的夾帕覆蓋。
盛放冊命的匣子,用朱漆鏤金,龍鳳花紋。
寶璽上是篆文,寬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
金的盤龍紐扣,用錦制的綬帶系著,裹上紅錦,加蓋夾帕放入小匣,匣中裝上金子。
德祖的冊文說:“孝玄孫后嗣皇帝臣某,再拜叩頭上奏。
臣聽說尊敬先世,是人最重的情義。
祖父擁有天下,傳給子孫,子孫擁有天下,追尊祖父,這是古今的通義。
臣遭遇天下兵亂,親自披著盔甲,指揮軍隊,平定四方,以安定百姓,土地一日比一日廣大,都是稟承祖宗的庇護。
臣的大臣們推舉臣做皇帝,而先世考妣沒有稱號。
現(xiàn)在謹奉上皇高祖父尊號為玄皇帝,廟號德祖。
想到高祖英俊豪爽,謹以此寄托臣的孝親之思?!睂毉t上寫“德祖玄皇帝之寶”n玄皇后、懿祖以下,皇帝、皇后的冊命、寶璽都相同。
建文年問,追尊謐冊的典禮,因市被廢除而不可考。
丞樂元年五月,進獻高皇帝、高皇后的謐號。
前一天,在奉天殿中設謐議案。
這天早上,皇帝穿戴袞冕服上殿。
如同平常禮儀。
文武百官穿著朝服拜四拜。
禮部官員奏進尊謐議。
序班官員兩名引導班列首領登上丹陛,捧謐議官拿著謐議文交給班列首領,從中門進入,到殿中。
贊禮官進尊謐議。
皇帝起身,到謐議文案。
班列首領將謐議文放到文案上,跪下,百官都跪下。
皇帝看完,又坐下。
班列首領與百官跪伏在地上,起身,復返原位,再次拜了四拜。
禮儀完畢,皇帝親自舉著謐議,交付翰林院大臣撰寫冊文。
六月,因上尊謐,到期之前齋戒,派遣官員祭告天地、宗廟、社稷。
鴻臚寺在奉天殿擺設香案。
這一天早上,內侍把冊書寶璽放置在案上。
太常寺在太廟門外臺階上,皇考、皇妣的神御前各設置冊寶案。
鴻臚寺在奉天門外放置冊書寅璽輿,扈從儀仗隊、懸掛的樂器如同平常禮儀。
百官穿著祭服到太廟門外站著等候,執(zhí)事官與宣讀冊寶官,先從太廟右門進入,依次站在宮殿右側。
皇帝穿戴袞冕服駕臨華蓋殿。
四名捧冊寅官穿著祭服,在奉天殿東西依次站立。
鴻臚寺奏請舉行典禮。
皇帝出奉天殿到冊寅案前,捧冊寅官各自捧著冊書、寶璽在前行走,放在彩輿內,扈從儀仗大樂在前引導。
皇帝乘輿,跟隨彩輿前行。
到午門外下輿,登上大車,到太廟門。
百官跪著等候彩輿經過,起身。
皇帝下車,跟隨彩輿到太廟中門外。
捧冊寶官各自捧著冊寶前行,皇帝跟著前行,到宮殿臺階上。
捧著冊書和寅璽放于案上,主持禮儀的人像平常一樣傳唱。
內贊官上奏請皇帝到位,主持禮儀官上奏迎神奏樂。
音樂停止,內贊官奏請皇帝拜四拜,百官也同樣行禮。
主持禮儀官進獻冊寶,捧冊寶官向前行,皇帝由左門進入,到廟中,來到皇考神座前。
奏請下跪,插上圭。
奏請進冊,捧冊官跪著到皇帝左邊進獻,皇帝接受冊書交給執(zhí)事官,放到桌案左邊。
奏請抽出圭,贊唱宣讀冊書,宣冊官跪著在皇帝左邊宣讀冊書。
冊文說:“永樂元年,歲次在癸未年,六月丁未朔日,遇十一日丁巳,孝子承嗣皇帝臣某,恭敬地跪拜奏言0臣聽說以俊德贊美堯,以重華贊美舜,禹、湯、文、武,各位圣君相承,功德都隆盛,都接受了顯著名號。
欽敬的皇考皇帝,統(tǒng)領天下,承受天運,從平民奮起,平定禍亂,以華夏改變蠻夷,以孝道治理天下。
四十多年,民眾都永遠歡樂。
禮樂文章,垂法萬代。
圣德合于天地,清明如同日月,功績超過千古,道義為百王之首。
謹捧持冊書寶璽,上尊謐號為圣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tǒng)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
臣想神靈升降,默默地施惠平民,恩惠無窮,與天常存。”宣讀完冊書,奏唱請插圭。
奏唱請進寶璽,捧寶官拿著實璽跪著進獻于皇帝左側。
皇帝接受了寶璽,把它交給執(zhí)事官,放在案桌右邊。
奏唱請抽出圭。
贊禮官贊唱宣讀寶璽,宣寶官在皇帝右邊跪著宣讀,寶璽的文辭如同謐號。
宣讀寶璽完畢,奏唱請俯伏行禮,起身。
皇帝到皇母神御前,如同前邊的禮儀進呈宣讀冊書寶璽。
冊文說:“臣聽說自古后妃,都承繼世代功業(yè)。
媽油嫁給虞,帝室開始興旺,周姜輔佐治理,君主創(chuàng)立基業(yè)。
欽敬的皇母孝慈皇后以圣德輔佐圣明的帝王,和皇上同樣出身卑賤,廣泛救助艱難,把治家當成治國。
勤勞節(jié)儉、孝敬慈愛,以承奉神靈的統(tǒng)緒,治理萬物的相宜。
正位中宮皇后十五年,樹立的楷范讓國家效法,天下的人都歸向仁慈。
謹奉上冊書寶璽,上尊謐號為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圣高皇后。
臣想圣明的神靈升降,接受慈愛的盛名,日月光華,永世照臨?!睂毉t文如同謐號。
宣讀寶璽結束,皇帝返回原位。
奏請拜四拜,百官也拜四拜。
舉行祭禮如同平常禮儀。
第二天,頒布詔令于天下。
因上謐禮成功,賜予陪同祭祀的執(zhí)事官宴席,其余的官員賜給一錠鈔。
仁宗即位,九月,禮部會同眾臣為剛去世的皇帝和仁孝皇后的謐號進呈奏議。
仁宗立刻接受,看完后,流淚不止,交付翰林院撰寫謐冊。
禮部上奏加謐儀式,舉行儀式之前如同常禮齋戒,派遣官員祭祀,內侍將冊寶輿放在奉天門。
天剛明,捧冊害寶璽放置在輿中。
皇帝穿喪服到奉天門,內侍抬著冊寶輿,皇帝在輿后跟著走,下臺階,登上人車。
百官站在金水橋南,向北跪下。
等輿過后,起身。
跟隨到思善門外,依次站立,面向北。
皇帝下車。
冊寶輿從中門進入,到靈座殿臺階上。
皇帝由左門進入,走上官殿臺階上的禮拜位。
捧冊寶的官吏由殿左門進入,到靈座前。
導引官上奏請拜四拜,皇太孫、親王、皇孫在宮殿臺階上陪同拜祭,百官在思善門外陪同拜祭。
皇帝由宮殿左門進入,到剛去世的皇帝位前,跪著進獻冊書、寶璽。
宣讀冊寶的官吏跪著宣讀完畢,奏唱請俯伏,站起來。
皇帝到仁孝皇后神位前,進行的禮儀都相同。
奏唱請返回原位,拜四拜,皇太孫以下相同。
行禮完畢,舉行祭祀禮。
這一日,改題仁孝皇后牌位,下詔頒布天下。
這以后,上皇帝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謐,都仿照此禮進行。
塞靖十七年,世宗用豐坊的奏議,加封獻皇帝廟號,稱宗配帝,于是改奉太宗為成祖。
命令在南宮制二圣的神位,于是到景神殿,進獻冊書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尊獻皇帝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圣恭儉敬文獻皇帝。
又獻上皇天上帝大號。
十一月朔日,皇帝到南郊,恭敬地進奉冊表。
禮儀完成后,回到太廟,奉冊書寶璽,加上高皇帝尊號為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加上高皇后尊號為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這一天,中宮皇后捧著高皇后的神位,佐助行亞獻禮,文武官命婦都陪同祭祀。
又選擇吉日到太廟,舉行改題神主的祭禮。
天啟元年正月。
聽從禮部奏議,凡是從點水加“各”字的,都改為“雒”字,從木加“交”字的,都改焉“較”。
只是督學稱較字不合適,應改為學政。
各王府以及文武百官,有犯廟諱御名的,全部改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