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六年到北方巡狩。
禮部布告直省,凡是有重大事情以及四方蠻夷來朝拜和進呈章表的,都到皇帝出行臨時駐扎的地方,小事到京城報告。
皇帝將要出發(fā),祭告天地、社稷、太廟、孝陵,祭祀大江、旗纛等神靈,在承天門祭祀路神。
沿途應當祭祀的,便派遣官吏祭祀。
將到北直,設立壇臺祭祀北京的山川等神靈。
皇帝到達,祭告天地,祭祀境內的山川之神。
跟隨的馬步軍隊五萬。
侍從官,五府都督各一人,吏、戶、兵、刑四部堂上官各一人,禮、工二部堂上官各二人,都察院堂上官一人,御史二十四人,給事中十九人,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堂上官總共二十人,翰林院、內閣官三人,侍講、修撰、典籍等官六人,六部郎官共五十四人,其余的不詳細記載。
皇帝將要出發(fā),宴請群臣,賞賜隨從官員和軍校錢鈔。
到達北京,宴請群臣和年高德厚的老人,賞賜百官和受了封號的婦女錢鈔。
經過的郡縣,官吏、府州縣學的學生、年高德厚的老人朝見皇帝,分別派遣朝廷大臣考察郡守縣令賢能與否,隨即加以罷黜和升遷。
給事、御史安撫慰問年紀大的老人,賞賜布帛酒肉。
嘉靖十八年,皇帝駕臨承天。
在此之前親自在玄極寶殿告祭上帝。
同一天,告祭皇祖和睿宗廟,派遣官吏分別告祭北郊和明成祖以下各代皇帝之廟、社稷、日月、天地神祇。
皇帝車駕從正陽門出發(fā),后妃乘坐輦轎跟從。
錦衣衛(wèi)設置欽命制造的武陣駕,衛(wèi)兵八千人,侍奉車駕,持著儀仗。
衛(wèi)指揮走在前面。
權位顯要的武官二人留京守衛(wèi),兵部尚書協(xié)助謀劃機要政務,各賜予敕命辦事。
分別命令重要的文武大臣,出京督察宣大、薊州、山海關,巡行邊防九鎮(zhèn),也各自賜予敕命。
皇城和京城各門,都命令文武大臣各一人坐鎮(zhèn)防守。
設置跟隨車駕警衛(wèi)的官軍六千人。
皇帝出發(fā),百官穿著禮服在彰義關外送行。
跟隨皇帝的官軍,大致與永樂時期的數目相當。
事先出發(fā)已在途中的官員免于朝兄參拜,祇有禮兵二部、鴻臚、太常、科道糾正儀節(jié)的官員和光祿寺跟從前行。
經過真定,遷祭北岳。
皇帝穿著恒常服飾,跟從的大臣和巡撫都御史穿著禮服進行禮拜。
經過衛(wèi)輝,派遣官吏祭祀濟瀆。
經過鈞州,遷祭中岳;經過榮澤,祭祀黃河;禮節(jié)儀式如同祭祀北岳。
經過南陽,派遣官吏祭祀武當山。
途中經過或是駐扎在有古代帝王、圣賢之人、忠臣、節(jié)義之士的祠廟和墓地的地方,便派官吏祭祀。
巡撫、巡按、三司在境上迎候,到達行宮,穿著禮服朝見。
府州縣學學生和年高德厚的老人,都在三十里以外迎候。
經過的藩王府,親王穿恒常服飾等候皇帝車駕,跟隨到行宮,穿戴冕服朝見。
賞賜酒宴,宗室之人不允許外出。
到達承天,到獻皇帝廟去拜謁祭告。
過了四天,在龍飛殿的宮殿臺階舉行告祭上天的禮儀,奉獻皇帝配享。
改穿皮弁服,到國家的社稷壇和山川壇進行禮拜。
第二天,拜謁顯陵。
又第二天,跟從皇帝車駕的官員呈上表章祝賀,于是按儀節(jié)頒發(fā)詔令。
返回京城,皇帝親自答謝上帝、皇祖、皇父,分別派官員祭告郊、廟、社稷、眾神,像當初那樣舉行禮儀。
古代制度,太子出京稱“撫軍”,留守稱“監(jiān)國”o三代以下,只有唐代太子監(jiān)國,系結雙龍符,而它的儀制沒有文字記錄。
丞樂七年,皇帝駕臨北京,制定制度。
凡是常規(guī)的朝拜,皇太子在午門左面處理政事。
左右侍衛(wèi)和各官按常規(guī)儀節(jié)陳述事情。
如果御臨文華殿,接到旨意召入的人纔能進入。
凡是朝廷內外的軍國機密以及王府的急事,全部上奏請示。
有邊防警報,如果調發(fā)軍隊剿減追捕,仍然要飛快上奏皇帝駐扎的行在所。
皇城和各門的守衛(wèi),都增加設置官軍。
遇到皇上生日、正月旦日、冬至日,皇太子率領百官在文華殿前面拜表,行十二拜的禮儀。
表從中門送出,皇太子從左門送到午門,返回官中。
百官引導到長安右門外面,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以及近侍官、監(jiān)察御史,都乘馬引導到三山門外面,把表交給進奏官。
到約定之時,告祭上天祝壽,行八拜禮。
正月旦日、冬至日、皇帝生日,百官按照通常的儀節(jié)在文華殿慶賀。
凡是享祀太廟以及社稷等神的祭祀,在祭期之前敕命皇太子代替祭祀,那些祀典神靈,太常音在皇帝臨時在外駐扎的地方上奏報告,派遣官吏舉行典禮。
凡是四方蠻夷前來朝貢,按照舊例賞賜宴席,命令禮部派送到皇帝在外駐扎的行在所。
凡是詔書到達,設置龍亭儀仗大樂,百官身穿朝服,到三山門外面迎接。
皇太子穿戴冕服在午門前迎候,到文華殿,行五拜三叩頭的禮儀,升殿展開詔書宣讀。
使者手捧詔書放置在龍亭之中,皇太子送到午門外。
禮部官把詔書放置在云輿里面,文武官員二品以上的迎接到承天門,按一定儀節(jié)展開閱讀。
用鼓樂送使者到會同館。
使者拜見皇太子,行四拜的禮節(jié),在禮部賞賜宴席。
永樂十二年,征伐北方,又規(guī)定制度。
常規(guī)朝拜在文華殿處理事務,文武官員啟奏政事,都到北京。
嘉靖十八年,到南方巡狩,命令皇太子監(jiān)國。
當時太子年幼,命令輔佐大臣一人留守,軍隊和國家的機密事務全部聽從啟奏施行。
永樂八年,皇帝從北京向北征討。
當時皇太子已經在南方監(jiān)國,于是命令皇長孫在北京監(jiān)國。
當時宣宗還沒有行冠禮,到舉行加冠禮之后纔加稱皇太孫。
皇長孫監(jiān)國的制度是,每天皇長孫在奉天門左面處理政事,侍衛(wèi)按照常規(guī)的儀節(jié)。
各司有事,都啟奏施行。
如果是軍機要享以及王府的重要事務,一面要啟奏皇太子處理,一面要上報到皇帝行在所。
皇帝生日,在奉天殿設置香案,按照常規(guī)儀節(jié)行禮。
天下各司的表文全部送往北直。
四方蠻夷入朝進貢都送到南京。
武選和官吏.百姓有違犯的,大的向皇太子報告,小的由皇長孫施行。
皇親有犯法的,啟奏皇太子監(jiān)國的地方。
犯罪情節(jié)嚴重以及圖謀叛逆的,就在當時拘捕,命令皇親會同審問。
不服,于是命令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會同皇親再次審問,啟奏皇太子,等皇帝回京,上奏請求處理。
凡是向全國各地頒布命令,有詔書,有赦書,有敕符、丹符,有制諭、手詔。
下詔赦罪,先在朝廷宣讀,然后頒布施行。
赦符等,則由使者帶著交付給所授予的官吏,秘密不敢打開。
開讀迎接,儀制各不相同。
洪武二十六年,制定頒布詔書的儀節(jié)。
在奉天殿設置御座,在殿柬設置寶案,在殿內陳設中和韶樂,在午門和承天門外陳設大樂,在承天門上面設置宣讀案,面向西南。
清晨,校尉在宮殿內的掛簾前擎持云蓋盤,百官穿著朝服在承天門外/頓次排列,公侯在午門外按次排列,面向東西。
皇帝穿戴皮弁服,按照儀節(jié)登上宮殿。
禮部官捧持詔書到案前,加蓋寶印完畢,放置在云蓋盤中。
校尉擎持著云蓋盤,從宮殿的束門出去。
大樂奏響,從東面臺階下來,從奉天門到金水橋南的午門外面。
樂奏起,公侯走在前面引導,迎接到承天門上。
贊禮官唱名排列班次,文武官吏各自就位,音樂奏起。
拜四拜,音樂停止。
宣讀展讀官登上座案,聲稱有制命,眾官跪下。
禮部官員手捧詔書,交給宣讀官。
宣讀完畢,禮部官員捧持放到云蓋盤之中。
贊禮官喊著俯伏興的口令,音樂超奏。
拜四拜,音樂停止。
行舞蹈山呼禮,又拜四拜。
儀禮司上奏拜禮完畢,皇帝起身。
禮部官員捧持詔書分別交給使者,百官退朝。
嘉靖六年,續(xù)定頒詔儀制,鴻臚寺官設置詔案,錦衣衛(wèi)在奉天殿內的束面設置云蓋盤,另外在承天門上設置云盤,在午門外面設置彩車,鴻臚寺官員在承天門上設置宣讀案。
百官進入宮殿階前的赤色地面站立等待,皇帝穿著冕服升座,按朝廷儀制進行。
翰林院官員捧著詔書跟從,到皇帝寶座前向東站立。
百官進入班列,拜四拜,出來到達承天門外。
禮贊頒布詔書,翰林院官員捧著詔書交給禮部官吏,捧到云盤案上。
校尉擎持云蓋盤,都從宮殿左門出去,到達午門外面,捧持詔書放置在彩車內。
公侯伯三品以上的官在前面引導,迎接到承天門上,宣讀詔書禮贊拜跪,都如同上面的儀制。
禮部官吏捧著韶書交給錦衣衛(wèi)官員,放置在云匣中,用彩索拴系在龍竿上,頒布降下。
禮部官吏捧著放置在龍亭內,用鼓樂迎接到禮部,交給使者頒布施行。
隆慶六年,韶書送出到皇極門,便上奏說禮儀完畢,皇帝返回。
洪武年問制定。
凡是派使者開讀詔赦,本處官吏準備好龍亭、儀仗、鼓樂,出外城迎接。
使者下馬,捧著詔書放置在龍亭中,面向南,本處官吏穿著朝服行五拜禮。
眾官和奏鼓樂的人在前面導引,使者上馬跟隨在龍亭的后面,到達官署門前。
眾官先進入,文官和武官分東西兩排依次站立,等候龍亭到達,排列好班位拜四拜。
使者捧著詔書交給展讀官,展讀官跪著接受,到開讀案前。
宣讀結束,捧著詔書交給朝廷使者,仍然放在龍亭中。
眾官拜四拜,行舞蹈山呼禮,又拜四拜完畢。
班列之首到龍亭前面,跪下祝?;实凵眢w萬福,使者彎腰行禮回答:“皇上身體萬福?!北姽偻讼?,改換服飾拜見使者,并行兩拜的禮儀。
又備好鼓樂送詔書到官亭。
如果有出使的官員在場,便先于守臣行禮。
進獻書札儀制只有《實錄》最隆重。
皇帝穿戴袞冕服飾,百官穿戴朝服,進獻章表稱頌祝賀。
其余纂修書成,便用章表進獻。
重新抄錄的副本和記載帝王譜系、歷數、政令因革的典冊,祇是捧進。
這里詳細記載進獻《實錄》的儀制,其余可以類推而見。
建文帝時期,《太祖實錄》修成,它的進獻儀制無法考查。
永樂元年,重修《太祖實錄》完成。
在奉天殿官廷正中設置香案,表案在宮廷的束面,在奉天門設置寶車,按照儀制設置儀仗大樂。
史官捧著《實錄》放在車中,皇帝按照大會諸侯群臣的禮儀駕臨宮殿。
百官到宮殿的赤色臺階左右站立,鴻臚寺官員導引寶車到紅色臺階上,史官舉起《實錄》放置在案上,便進入班位。
鴻臚官進呈《實錄》,序班舉《實錄》于案,依次從官殿中門進入,班列之首從左門進入。
皇帝起身,序班把《實錄》案放置在殿中。
班列之首跪在案前,贊史官部跪下。
序班和內侍官一起舉著《實錄》案進入謹身殿,放在殿中央。
皇帝又回到座席。
贊喊俯伏,班首俯伏,站起來,回到原位,贊喊拜四拜。
贊進呈章表,序班舉著章表案,從左門進入,放在殿中。
贊宣讀章表,贊喊眾官都跪下。
宣讀完畢,俯伏,站起來,拜四拜。
進獻《實錄》的官員退到東面班列,百官入班列。
鴻臚官上奏慶賀,各官拜四拜,站起來。
贊喊有制書,史官仍然進入班列。
贊喊跪下,宣讀制書說:“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功德光輝照耀,纂述詳細確實。
朕內心歡樂喜慶,與你們的心情相同?!毙x完畢,俯伏,站起來,行舞蹈儀三遍,又拜四拜,典禮結束。
萬歷五年,《世祖實錄》修成,續(xù)定進獻儀制。
在史館前面設置寶輿、香亭、表亭,皇帝穿戴袞冕駕臨中極殿,百官穿朝服排列等候。
監(jiān)修、總裁、纂修等官,穿著朝服到館前。
監(jiān)修官捧著表放在表亭中,纂修官捧著《實錄》放在寶車中,鴻臚官引導迎接。
奏鼓樂,用傘蓋,從會極門下臺階,到橋南,從中路行進。
監(jiān)修、總裁等官員跟隨在表亭后面,從二橋行進到皇極門。
裝載《實錄》的車從中門進入,表亭從左門進入,到達宮廷的赤色空地的案臺前。
監(jiān)修官捧著表放置在案上,纂修官捧著《實錄》放置在案上,都在石階柬面站立侍候。
內殿百官行禮完畢,皇帝出來到達皇極殿。
監(jiān)修、總裁等官進入,都按照永樂時的儀制進呈《實錄》、進獻表。
第二天,司禮監(jiān)官員從內殿送《實錄》下殿,仍然放在寶車中,使用傘蓋,與監(jiān)修總裁官一同送到皇史宸恭敬地藏起來。
明朝初年制定制度,凡是王府遇上皇上生日和冬至日、正月旦日,事先陳設好各種器具。
王穿戴冕服走到君位前拜四拜,到香案前跪下。
進獻表結束,回到原位,拜四拜,行三遍舞蹈禮,山呼,又拜四拜。
百官穿著朝服,隨班行禮。
進獻皇后的箋儀式也如此,只是不行舞蹈禮,不山吁。
進呈皇太子的箋,王穿戴皮弁服,行八拜禮儀,百官穿朝服,隨班行禮。
凡是進呈賀表賀箋,皇子封王的,在天子面前自稱為“第幾個兒子某王某人”,稱天子為“父皇陛下”,稱皇后為“母后殿下”。
如果是孫子,便自稱為“第幾個孫子某王某人”,稱天子為“祖父皇帝陛下”,稱皇后為“祖母皇后殿下”。
如果是弟弟,則自稱為“第幾個弟弟某人封某”,稱天子為“大兄皇帝陛下”,稱皇后為“尊嫂皇后殿下”。
侄兒則自稱為“第幾個侄兒某人封某”,稱天子為“伯父皇帝陛下”,或“叔父皇帝陛下”,稱皇后為“伯母皇后殿下”,或“叔母皇后殿下”o如果是輩分高的親屬,便自稱為“某封臣某”,稱天子為“皇帝陛下”,稱皇后為“皇后殿下”。
如果是侄孫以下,便稱“從孫、再從孫、三從孫某封某”,都稱皇帝皇后為“伯祖、叔祖皇帝陛下,“伯祖母、叔祖母皇后殿下”。
到世宗時,纔命令各王府上呈表箋,都用皇帝名號,不能用家中人的禮儀。
凡是在外地的百官進呈賀表賀箋,前一天,在官署以及街道結掛彩緞。
文武官員各自齋戒沐浴,住宿在本官署。
清晨,在庭中設置龍亭,在露臺設置儀仗鼓樂,在龍亭前設置表箋案,在表箋案前設香案,在龍亭柬面設置進表箋的官位。
戒夜更鼓打過初更,各官員穿好服裝。
打過二更,班列之首穿好服裝到香案前,清洗印章蓋好印,把表箋放置在案上,退下站立在臨時幕帳中。
打遇三更,各官員入班列拜四拜,班列之首到香案前面。
贊禮官跪下,眾官都跪下。
執(zhí)事的人跪著把表箋交給班列之首,班列之首跪著交給進表官,進表官跪著接受,放置在龍亭中。
班到之首復返原位,各官員都拜四拜,舞蹈三遍,山呼,拜四拜。
金鼓儀仗鼓樂百官走在前面,進表官在龍亭后的東面。
到郊外,把龍亭向南方放置,儀仗鼓樂如先前一樣陳列,文武官員站立侍候。
班列之首取表箋交給進表官,進表官上前在馬上接受表,便啟行,百官退下。
《禮記》上說:“鄉(xiāng)飲酒的禮儀如果廢除,那么爭斗的案件就繁多了?!彼浴秲x禮》所記,只有鄉(xiāng)飲的禮儀施及平民百姓。
從周代到明代,各代禮儀都有不同的增減,而這種禮儀沒有廢除。
洪武五年,下詔命禮部上奏制定鄉(xiāng)飲酒的儀式,命令主管官吏與學官率領士大夫中年老的人,在學校施行,民間鄉(xiāng)里也施行。
洪武十六年,下詔向天下頒布《鄉(xiāng)飲酒禮圖式》,每年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在儒學舉行。
鄉(xiāng)飲酒的儀式,以府州縣長官為主,以鄉(xiāng)里一位有德行的退休官吏為賓,選擇年紀大有德行的人作僎賓,輔佐主人舉行儀式,其次作介賓,又其次作三賓,又其次作眾賓,教官作司正。
贊禮、贊引、讀律的人,都使用能干的人充當。
此前,在庭堂北兩楹柱之間設置賓席,稍微偏西,面向南;主席在阼階上面,面向西;介賓席在西階上,面朝東;輔佐主人的僎賓席在賓席的束面,面朝南;三賓席在賓席的西面,面朝南。
都專有一席,不連屬。
眾賓年紀在六十以上的,在西廂房設席位,面向東以北為上。
如賓多,便在西階設席位,面向北,以束為上;僚佐在束廂房設席位,面向西,以北焉上。
眾賓年紀在五十以下的,在堂下西階的西面設席位,對著廂房,面朝束,以北為上。
如賓多便又在西階的南面設置席位,面向北,以束焉上。
司正和讀律的人,席位在堂下東階的南面,面向北,以西為上。
在束階的東面設置主人的贊禮的席位,面向西,以北為上。
在束面廊房設置主人以及僚屬佐貳以下的位次,在學校門的外面設置賓介以及眾賓的位次,輔助主人舉行儀式的僎賓位次也在門外。
在堂上的東南角設置酒尊,上面放著酒勺和蓋酒的覆巾,用葛布巾制成;爵洗器放置在柬階下面的東南方;筐篚一個放在爵洗的西面,把爵解放在里面;盥洗器在爵洗的東面。
在庭堂上下,席位前面設置桌案,在桌案上面擺設高腳盛食盤。
六十歲的三只,七十歲的四只,八十歲的五只,九十歲的六只,堂下的二只。
主人的食盤與賓客的數量楣同,都裝上肉醬。
到期,賓客將到門口,執(zhí)事者進去報告說:“賓客到。”主人率領僚屬出來在門外迎候,主人面向西,賓以下都面向東。
三作揖三禮讓,然后登上庭堂,面對面拜兩拜,走上坐席。
執(zhí)事者報告協(xié)助舉行儀式的僎賓到,迎候入席如同先前的儀式。
贊禮高呼司正舉起酒杯。
司正到達盥洗的位置,依次到爵洗位,從筐篚中取出酒杯,洗滌酒杯,從西階登上,到放酒尊的地方酌酒,從兩楹柱之間走進堂上,面向北站立。
坐在座席上的人都起身,司正行作揖禮,協(xié)助舉行儀式的僎賓以下都回報作揖禮。
司正于是舉起酒杯,說道:“恭敬地想到朝廷,遵循舊有典章。
敦誠推祟禮教,舉行鄉(xiāng)飲酒禮,不是為了飲酒食肉。
凡是我長幼眾人,各自勉勵自己。
作臣的竭盡忠心,作兒子的竭盡孝道,長幼有統(tǒng)序,兄長友愛弟弟恭敬。
在內使宗族和睦,在外使鄉(xiāng)鄰和睦,不要廢棄這些品德,而愧對生身父母。”說完之后,贊禮人高呼司正飲酒。
飲完后,像前面那樣行作揖禮回報。
司正返回座位,輔佐主人舉行儀式的僎賓以下都坐下。
贊禮人高聲朗讀律令,主管人在庭堂中央舉起律令案。
讀律令的人到案前,面向北站著朗讀,都如同舉杯的儀式。
有遇錯的人都到正席站著聽律,讀完后返回座位。
贊禮人高呼供應膳食,執(zhí)事者舉著放有膳食的幾案到賓面前,次及僎賓,次及介賓,次及主人,三賓以下各依次舉案結束。
贊禮人高呼行獻實禮。
主人下來到達盥洗和爵洗的位置,洗酒杯酌酒,到寅的面前,把酒杯放置在桌席上,稍微后退,拜兩拜,賓答拜。
又到僎賓面前,也如前面那樣禮儀。
主人退下返回座位。
贊禮人高呼實行酬酒禮,賓起身,輔助舉行儀式的僎賓跟從,到盥洗爵洗的位置按照儀節(jié)行事。
然后到主人面前,放置酒杯,賓、僎賓、主人都拜兩拜,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
主管人在介賓、三賓、眾賓以下,依次斟酒完畢。
贊禮人高呼飲酒,有時飲三巡,有時飲五巡。
供給羹湯三樣而結束。
贊禮人高呼撤除膳食,在坐的都站起來。
僎賓、主人、僚屬站在束面,賓、介賓、三賓、眾賓站在西面,都拜兩拜。
贊禮人高呼送賓客,依次下堂,分東西而行,仍然行三揖禮走出學校門然后退下。
鄉(xiāng)里的鄉(xiāng)飲儀式大致相同。
洪武二十二年,命令凡犯有罪過的人排列在外座,同類的人成席,不允許雜在善良的人中間,用文字寫成法令。
三是賓禮,用來對待番國的君長以及他們的使者。
宋朝政和年問,詳細地制定五禮,選取《周官,司儀》掌管九儀賓客導引執(zhí)贊禮儀,下詔按照王面朝南以使諸侯來朝的道理,所以把朝會儀節(jié)作為賓禮。
據考查古代的諸侯,各自作自己國家的君主,把自己國家的人民當作子女來愛護,以客禮對待他們是可以的,不能與后代的臣下等同。
這里改從舊制,而百官和平民百姓相見的禮儀附在后面。
番王入京朝拜,它的迎接慰勞宴饗的禮儀,只有唐朝的制度最詳捆。
宋代時期,番國都派遣使者入京朝貢,接見的只是使臣而已。
明朝洪武二年制定制度。
凡是番王到龍江驛,便派侍儀、通贊二人迎接伴隨。
管理客館的館人在廳堂西北面陳設番王的座席,面向東。
應天府知府出來迎接,在廳堂東南設座位,面向西。
按賓主之禮相見。
宴席完畢,知府返回,番王送到門外。
第二天,接伴官送番王進入會同館,禮部尚書到館舍宴請慰勞。
尚書到,番王穿著他的國服相見。
宴饗迎接相送都如同在龍江驛的禮儀。
飲酒開始,奏樂。
第二天,中書省上報皇帝,命令一名官員到客館,如同先前那樣宴請慰勞。
侍儀司帶著番王以及隨從官員準備好服飾,在天界寺練習儀節(jié)三天,選擇日期朝見。
在午門外設置番王和隨從官的位次,在官廷赤色臺階的中路稍微偏西的地方設置番王拜位,隨從官員在番王的后面。
在宮廷的赤色臺階中路的東西兩邊設置放地方特產的幾案。
主掌班次的知班二人,位于番王禮拜位置的北面,導引番王的舍人二人,位于番王的北面,導引番王隨從官的舍人二人,位于番王隨從官的北面,都東西相向。
更鼓打了三通,百官入朝等候。
孰事舉著放地方特產的幾案,番王隨著幾案從西門進入,到宮殿前赤色臺階的西面,站立等待。
皇帝穿戴著通天冠、紫紗袍駕臨宮殿。
番王和隨從官員各自走向朝拜的位置,把放地方特產的幾案置于拜位的前面。
禮贊拜四拜完畢,引班引導番王登上官殿。
傳宣地方特產的官員帶著獻地方特產的禮單從西階登上,進入宮殿的西門,內贊官引導到皇帝座位前面。
禮贊拜,番王兩拜,跪下,聲稱祝賀致上賀辭。
傳宣地方特產的官員宣讀禮單。
承制官宣唱制命結束,番王俯伏,起身,兩拜,出宮殿西門,復返原位。
禮贊拜,番王和他的隨從官都拜四拜。
典禮結束,皇帝起身,番王以下退出。
音樂奏起和停止都照常規(guī)。
在柬宮正殿拜見皇太子,在殿外設禮拜的位置。
皇太子穿著皮弁服上座,番王兩拜,皇太子站起來接受。
番王跪下稱賀,致詞完畢,復返原位兩拜,皇太子答拜。
番王退出,他的隨從官行四拜禮。
拜見親王,東西面對面兩拜,王答拜。
都就座,王座稍稍偏北。
禮拜完畢,作揖而出。
見丞相、三公、大都督、御史大夫都行對等禮。
番王向皇帝當面告辭,如同朝見的禮儀,不傳制命。
中書省率領禮部官員送到龍江驛,宴享如初。
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因為舊的儀式煩瑣,命令重新制定。
凡是番國來朝拜,先派遣禮部官在會同館慰勞。
第二天,各自穿上他們國家的服飾,如果曾經賜予朝服的就穿朝服,在奉天殿朝見。
行八拜的禮儀結束,便到文華殿朝見皇太子,行四拜的禮儀。
拜見親王,也和見皇太子那樣,王站著接受禮拜,答禮后拜二拜。
隨從官跟隨在番王后面行禮。
凡是遇到宴會,番王位處侯伯之下。
凡是番國派遣使者朝拜進貢,到驛站后,派遣應天府同知以禮接待。
第二天到會同館,中書省上奏報告,命令禮部侍郎在會同館中按禮儀以禮接待。
宴會結束,練習禮儀三天,選擇日期朝見。
陳設儀仗和進獻表章,都按禮儀辦。
承制官到使者面前,聲稱有制命。
使者跪下,傳達制命說:“皇帝諷問使者來的時候,你的國王安康嗎?”使者回答完畢,俯伏,起身,。
拜兩拜。
承制官稱后面還有制命,使者跪下。
傳達制命說:“皇帝又慰問,你使者遠道而來辛勞了?!笔拐吒┓?,起身,拜兩拜。
承制官復命結束,使者又拜四拜。
禮儀完畢,皇帝起身,按禮儀奏樂停樂。
見束宮太子拜四拜,進獻地方特產結束,又拜四拜。
謁見丞相、大都督、御史大夫,拜兩拜。
獻上書信,又拜兩拜。
見左司郎中等,都行對等禮。
凡是賜宴,在謹身殿陳設御座。
在皇帝座位束面設置皇太子的座位,諸王座位在皇太子的下方,面向西,在殿西第一排設置番王座位,面向東,在第二排、第三排設置文武官員的座位,東西向。
飲酒九巡,上食物五次,大樂和細樂交替演奏,舞隊進入。
番國的隨從官員坐在西邊廊庶下,酒的巡數食物品類相同,不奏樂。
束官太子宴請番王,殿上正中設皇太子座位,在旁邊設置諸王的座位,東西相向;番王座位在西側,諸王的下方,面向東;三師、賓客、諭德的座位在殿上第二排,東西向;番王的隨從官以及束宮官員座位在西邊廊糜,面向東,以北馬上。
和聲郎陳設樂器,光祿寺設酒食,都按謹身殿的儀式辦。
有時宰相請求圣旨設宴慰勞,便在中書省的后堂設宴席,賓在西主人在柬。
在左司設置番王的隨從官和左右司官坐位。
教坊司在庭堂以及左司的南楹陳設樂器。
番王到中書省門外,中書省官員迎接入內,隨從官員跟從在后面。
登上臺階就座,飲酒七巡,食物五種,奏音樂,錯雜陳設各種歌舞雜技表演。
宴飲結束,中書省官員送到門外。
都督府御史臺設宴與此相同。
宴請番國使臣,禮部奉圣旨在會同館賜宴。
館人設置座次和御酒幾案,教坊司設置樂舞,禮部官在午門外面陳設龍亭。
光祿寺官員請得圣旨領取皇家美酒,放置在龍亭上,儀仗鼓樂在前面開道。
到達會同館,番國使者出來在門外迎接。
執(zhí)事者捧著酒從中路進入,把酒放置在幾案上。
奉旨官站在幾案束面,聲稱有制命,使者期著宮闕跪下。
聽候宣讀制命結束,禮贊拜兩拜。
奉旨官酌酒交給使者,使者面朝北飲完酒,又拜兩拜。
各自就座,酒飲七巡,羹湯五種,按禮儀奏樂陳列歌舞雜技。
宴飲完畢,奉旨官出來,使者送到門外。
皇太子賜宴,則遣官官以禮接待使者。
省府臺也擺設酒宴,酒飲五巡,食物五種,奏樂,不陳列歌舞雜技。
凡是派遣使者、賜給璽綬以及逢喜事喪事、僚贈禮品,從漢朝開始。
唐朝出使外國,叫做入番使,宋朝叫做國信使。
明太祖平定天下以后,分別派遣使者奉詔書到各國告諭,或者燒香布禮祭祀番國的山川。
安撫懷柔的情意很隆厚,而不損傷國家體統(tǒng),比前代可稱得當。
凡是派遣使者,翰林院的官員草擬詔書。
到期,按照常規(guī)的儀式陳設。
百官入朝侍候,皇帝駕臨奉天殿。
禮部官員捧著韶書,尚寶司上前加蓋寶印,用黃色銷金袱包裹放置盤中,盤放置在幾案。
使者走上拜位拜四拜,按照儀節(jié)奏樂和停止。
承制官到宮廷紅色臺階稱有制命,使者跪下。
宣讀制命說:“皇帝敕命派你某人下詔告諭某國,你應該恭敬地承擔朕的制命?!毙x完畢,使者俯伏,起身,拜四拜。
禮部官員捧詔書從中陛下來,以交給使者。
使者捧出午門,安放在龍亭內。
皇帝起身,百官退出。
使者進入番國國境,先派人向王報告,王派遣使者速遠迎接。
事先在國門外公館設帷幄結彩帶,陳設龍亭香案,預備金鼓儀仗大樂。
又在城內的大街小巷掛結彩帶,在番王殿上設置闕亭,在闕亭前面設置香案。
在殿階的東北設捧詔官位,宣詔官、展詔官依次排列在南面,都面向西。
詔使到達,迎接入公館。
番王率領國中官員縱及年高有德的人到國都門外迎接,行拜五拜的禮儀。
儀仗鼓樂引導龍亭進入國都,使者跟隨在后。
到達宮殿上,在殿正中放置龍亭。
使者站在香案束面,番王位于殿庭中央面向北,眾官隨后。
使者面向南站立,聲稱有皇帝的制命,番王以下都拜四拜。
番王從西面臺階登上,到香案前面跪下。
上香三遍,俯身伏地,站起來,眾官行相同的禮儀。
番王恢復原位。
使者到龍亭前面,取詔書交給捧詔官。
捧詔官捧著詔書到開讀案前,交給宣讀官。
宣讀官接受詔書,展詔官面對他展開詔書,番王以下都跪著聽。
宣讀完畢,仍然把詔書放置在龍亭。
番王以下都俯身伏地,站起來,拜四拜,舞蹈三遍,又拜四拜。
每次禮拜都奏樂。
行禮完畢,使者把詔書交給主管官吏頒布施行O番王與使者分賓主行禮。
賞賜番王的印信綬帶以及禮物,宣布制命說:“皇帝敕命派遣使者你某人,授給某國王印綬,你一定恭敬地承擔朕的命令?!钡竭_番國,宣布制命說;“皇帝敕命派遣某人,帶著印信賜給你國國王某人,并賜給禮物?!逼溆嗟陌凑諆x式進行。
洪武二年制定制度。
主管官吏在王宮以及國都城內大街小巷掛結彩帶,在殿上正中設置闕庭。
前面設表箋案,再前面設置香案。
使者位于香案東面,捧表箋的二人在香案的西面,在殿庭南面正中設置龍亭,儀仗鼓樂都準備好。
清晨,司印的人在殿中央陳設印案,洗滌寶印結束,把表箋和印都放置在案上。
國王穿著冕服,眾官穿著朝服,到案前用印完畢,用黃色包袱裹表,紅色包袱裹箋,各自放置在匣子中,仍然各自用黃色包袱包裹。
捧表箋的官吏捧起放置在案上。
引禮官引導王到殿庭正中,眾官在他的后面。
贊拜,奏樂。
拜兩拜,樂停止。
王到香案前跪下,眾官都跪下,上香三遍結束,捧表官取表面向東跪著進獻給番王,王把表進授給使者使者面向西跪著接受,起身,放在案上。
禮贊起身,王復返原位。
禮贊拜,奏樂,王與眾官都拜四拜。
樂停止,禮儀完畢。
捧表箋官捧著表向前走,放在龍亭中,金鼓儀仗鼓樂在前面導引。
王送到宮門外,返回;眾官穿著朝服送到國都門外。
使者纔起程。
凡是官員作揖禮拜,洪武二十年制定儀式,公、侯、駙馬相見,各自行兩拜禮。
一品官拜見公、侯、駙馬,一品官處于右面,行兩拜禮,公、侯、駙馬處于左面,回報禮。
二品官拜見一品官,乜像這樣。
三品以下的官員仿照這個儀式。
如果三品官拜見一品官,四品官拜見二品官,行兩拜禮。
一品、二品官回報接受禮儀隨其適宜,其余各品官仿照這樣。
如有親戚尊卑的區(qū)分,根據情況行私家禮。
洪武三十年命令,凡是百官按品級祿秩的高低分尊卑。
品級相近的行禮,便東西對立,位卑的在西面,位高的在東面。
品級超過二、三等的,位卑的在下,位尊的在上。
超過四等的,便位卑的在下面拜,位尊的坐著接受禮拜,有事便跪著稟報。
凡是文武官員因公聚集時,各自依照品級順序入坐。
如果資歷品級相同的,按照衙門的順序入坐。
如果王府的官員和朝廷官員同坐或同立,各自按照品級,王府官員都排在朝廷官員的后面。
成化十四年制定禮儀,在外的總兵、巡撫官位次第,左右都督與左右都御史相同,都督同知與副都御史相同,都督愈事與愈都御史相同,都文官在東武官在西。
伯以上便坐在左面。
成化十五年重新制定禮儀,都御史屬于總督和提督軍務的,不分左右副愈,都坐在左面。
總兵官即使是伯爵,也坐在右面。
凡是官員相遇回避,洪武三十年制定禮儀,駙馬遇到公、侯,分路而行。
一品、二品官遇到公、侯、駙馬,牽引馬在旁邊站立,等待對方經過。
二品官遇見一品官,趨向右邊讓路而行。
三晶遇到公、侯、駙馬,牽引馬回避,遇到一品官牽引馬在旁邊站立,遇到二品官趨向右邊讓路而行。
四品官遇到一品以上的官,牽引馬回避,遇到二品官牽引馬站在旁邊,遇到三品官趨向右邊讓路而行。
五品到九品官,都按照這種儀式遞相排出等次。
此后不再完全遵守施行。
文職官即使是一命以上的官,不回避公、侯、勛戚大臣;而那些回避的,也論官位不論品級祿秩了。
凡是屬官拜見上司,洪武二十年制定禮儀,屬官按品級站立在庭堂臺階的上面,總行一揖禮,上司拱手,首領官回報作揖。
那些辦公事和節(jié)令拜見上司官,都行兩拜禮,長官拱手,首領官回報拜禮。
凡是官員辦公的座席,洪武二十年制定禮儀,大小衙門官員,每天入辦公座席行恭敬拱手禮。
輔佐副貳官向長官行揖禮,長官回報禮。
首領官向長官、輔佐副貳官行揖禮,長官、輔佐副貳官拱手。
洪武五年命令,凡是同鄉(xiāng)按年齡排序,民間士農工商等人平時相見以及一年中各節(jié)日宴會拜見的禮儀,年幼的先行禮。
座位次序的排列,年長的處于上位。
洪武十二年命令,朝廷內外的官吏退休居住家鄉(xiāng),只在宗族和外祖、妻子娘家序列尊卑,如同家人的禮儀。
如果是宴會,便設置另外的座席,不允許坐在沒有官位的人的下面。
與同是退休的官吏間聚會,便以爵位為順i序;爵位相同,便以年齡為順序。
他們與異姓沒有官位的人相見,不必回報行禮。
平民百姓按官禮拜見。
凌侮的人按法律論處。
洪武二十六年制定禮儀,凡是民間子孫弟弟侄兒外甥女婿拜見尊長,學生拜見老師,奴婢拜見家長,長久分別的行四拜禮,新近告別的行作揖禮。
其余親戚的長幼全部依照等級次第,長久分別的行兩拜禮,新近分別的行作揖禮。
平常交往相同。